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气。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敦煌冬至节也有固定食俗,即吃“杏(方言读音heng)壳篓”,你们吃什么?
“杏壳篓”就是通常说的“杏皮面”。敦煌民间习俗是在冬至节这天必须食荤,无论大家小户都要割点肉做成以杏皮子为主,配以洋芋片、萝卜丁、干菜等混合而成的汤面,这就是“冬至饭”——杏壳篓。民间有云:“冬至饭”必须在早上吃,意思是过了冬至节,白天就一天天地长了起来。因为敦煌民间有“过一冬至,长一中指”的顺口溜,也就是说人们睡觉的时间短了,白天劳做的时间多了。把“冬至饭”做得美味丰盛些,让家里人吃了多干些农活,争取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此,就有“吃了冬至饭,干活多流汗”的谚语。民间还有“数九”的习俗,把“冬至”称“交九”,意为寒冷冬天到来,数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要过去,春天来临。民间有“头九二九,关门备守(意为气候寒冷,注意防寒);三九四九,冻破茬口(冬季气候最寒冷的时候);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鸭子八九雁,九九黄牛满地转(开始种田)”的民谚,表示天气的变化和人们对春天的渴望。
1.敦煌冬至吃“杏壳篓”
敦煌“杏壳篓”的做法:
(1).把活好的面切成小块,用手指按在竹帘或案板上搓
(2).配以洋芋片、萝卜丁、西红柿、干菜、辣椒等,做成臊子,即可入食。
2.北方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冬至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因此,北方亦有“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3.山东羊肉汤
羊肉性温,最适合冬季温补。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4.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浙江阿胶桂圆红枣汤
桂圆烧蛋、赤豆红枣汤、阿胶桂圆红枣汤……冬至夜浙江人吃的东西很丰富,主要是吃阿胶、桂圆、红枣等抗寒御寒的东西。嘉兴人李老伯说,他们家每年冬至夜都会做阿胶桂圆红枣汤。嘉兴还有冬至夜吃桂圆烧蛋的习俗,以前听老人家说,“冬至夜有得吃吃一晚,没得吃冻一晚。”
6.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7.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8.苏州桂花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9.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点击左下角,直接进入抢购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中科被评为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ly/342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