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鲁南山村,人们虽然一只脚跨进了春天的门槛,但空气中依然充满了寒意。堂屋当门的火盆里,一个枣木疙瘩燃得正旺,并不时爆出一串串火花。寒气被逼退了,屋子里洋溢着暖暖的枣木的香气。这是我童年守岁时的一幕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过年,最难忘的是童年除夕守岁的光景。老爷是最先来到火盆边守岁的,随后是我爹,接下来才是我。三个人围成了一个半月形。我们仨都挓挲(zhāshā)着手,手心都朝向一个方向——枣树疙瘩。老爷还不时搓一下手,那一刻让我看清了他那结了厚厚老茧的手掌,以及裂了两道口子的虎口和大拇指头。在火光的映照下,我发现老爷和爹的脸膛都红红的,像刚喝了二两高粱酒一样。此刻我摸了摸自己的脸膛,被火烤得有点发烫。老爷和我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什么,而闲不住的我,不时用树枝捣弄着火盆里的树疙瘩,随着哔哔剥剥的火星,使枣木的香气更加浓郁。
奶奶和我娘包完饺子,准备好发纸的供果及供菜之后,才一同来到火盆边。此时,半月变成了一轮圆月。多年后当我和妻子、女儿来到小城时,过年还时常想起童年守岁的那幕场景,还有那一轮一家人围成的圆月。直到那一刻,我才慢慢体会到人们为什么要过年,才真正体会到团圆和团聚的真正意义。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过年最热闹的还是我家后院的大老爷家。大老爷儿子多,孙子孙女也多,故尔过年就比一般人家热闹得多。相对于我们家,由于我叔一家当时已经另起锅灶分开单过,过年就显得冷清得多,尽管后来娘又生了我弟。实话实说,在我童年的时候,最不乐意的事就是守岁,因为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对我来说坐在火盆边简直就是受罪。于是有几年,在我家里大人守岁的时候,我常跑到大老爷家去找堂哥堂弟们玩,有时候还和他们一起吃年夜饭,接下来就在一起讲故事。当然,多数时候是大家听我讲。
许多年后,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我还暗自为自己骄傲。我当时已读了几本人们眼里的所谓闲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明代冯梦龙的一本残破不全的《醒世恒言》,被我翻了不知多少遍。对我来说,当时读这些书还真遇到了不少拦路虎,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那些故事的记忆和讲述。我开始讲故事是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听,到后来我发现几位长辈也都坐在那里听得入迷。讲了一个不行,还要我讲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当我回到我们家时,在火盆边守岁的就只剩下老爷和奶奶了。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这样欢乐的年并没有过多少,先是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接着老爷、奶奶和我娘相继离开了我们。最悲凉的是我娘去世那个年,我们家就剩下了爹、我和弟弟。那年除夕我家头一次没有守岁,吃过晚饭我们爷仨就早早上床睡了觉。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就非常怀念老爷、奶奶和娘都在的日子,并非常羡慕那些兄弟姊妹多的人家,看着人家过年都热热闹闹的,自己心里就特眼热。
进城后,爹跟我们前后共过了八个春节,现在想想那当是我进城以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令我最难忘的是年的除夕,同事陈奇军还专门到我家给拍了全家福。奇军当时是报社的专职摄影记者,摄影艺术已经崭露头角。说来惭愧,这也是我家拍的唯一一幅全家福照片。我爹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由于脑梗后遗症已不再守岁,春晚节目也看得很少。特别是在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年,他吃过年夜饭就早早地上床睡了。我爹不在的日子,我家像被一下子掏空了似的。我和妻子仍坚持守岁,其实就是看春晚。好在央视每年的春晚都办得非常热闹,有两年又有亲戚和孩子陪伴在身边,这才使我这孤寂的心有了片刻的安妥。不过有时看着电视屏幕也常常走神,有次看一个反映乡愁亲情的小品,竟然使我不能自持,潸然泪下。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笔者近读古人守岁诗发现,守岁这一年俗古已有之,且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一般官家文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守岁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是唐王李世民《守岁》中的诗句,全诗展示的是国太民安的太平景象,说的是与民同乐、辞旧迎新。
“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客中守岁》中的诗句,说的是客居他乡守岁的凄凉景象。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除夜作》中的诗句,表现的是身居边塞的诗人,除夕思念故乡的心境。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这是明代于谦《除夕》中的诗句,他告诉人们,腊月在风霜的催逼下已走到尽头,得春天之先的梅花和杨柳已报来春天的消息。
“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这是清代林则徐的诗句,诗人因禁烟虽已被贬谪到边地新疆,在除夕守岁时仍不愿意饮醉酒,时刻不忘中华民族的屈辱和作为一名大清臣子的担当。
总之,通过诵读这些守岁诗使我深深感受到,无论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还是客居他乡的贫困诗人,抑或是贬谪流放中的臣子,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境遇迥异,却都拥有一个家国情怀,都没忘记古老年俗守岁。诗言志。除夕,守岁,思乡,便成为诗人和他乡游子们一个不变的话题。
守岁这个年俗的本意,就是阖家团聚、守着“岁火”不让其熄灭,等着辞旧迎新时刻的到来。守岁的“守”,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唐才子传》中记载诗人贾岛的守岁便与众不同:每至除夕,贾岛总会将这一年来所作的诗稿恭敬地摆放到几案之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畅所欲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确是对过去一年的得失作一番总结、对即将开启的一年作一番规划的好时机。我想,惜光阴、重亲情、善总结,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守岁之因吧!
年年过年,岁岁守岁。现在时代不同了,守岁似乎也变了。七十年代之前在乡村过年,人们守岁围着的是一个火盆,燃的是树疙瘩,聊的是日子和年景。而今在乡村守岁则围的是火炉,看的是电视,聊的是春晚。当然,当下小城的人守岁就更不同了,人们生活在暖气房里,通常是先吃年夜饭,然后一家人围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常常是新年的钟声响起,春晚已进入尾声,人们守岁也结束了。其实仔细想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对守岁的认识已经淡化,尤其是当今的青少年,他们几乎没了守岁这一古老年俗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守岁不就是熬夜看春晚吗?其实也没错,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们,除夕可不就是吃吃年夜饭、看看春晚!
可不知为什么,我依旧怀念童年在故乡过除夕守岁的那些时光。诚然,还有那盆红红的炭火,和那轮一家人围成的圆月。
——END——
作者简介:马润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枣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滕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原滕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自年以来,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汇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和《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散文》《芒种》《佛山文艺》等报纸刊物发表。发表作品总计已有数百篇。其中,文学作品集有《缠绵的乡路》,《芦花滩纪事》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集。同时,还有多篇作品被收编到各种文学作品集中。
“滕州文学”投稿邮箱:tengzhouwenxue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jt/342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