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安庆一中校长的墓卒子走遍安庆


姚永概墓(安徽近代教育奠基人)——卒子走遍安庆

姚永概墓(安徽近代教育奠基人)

——安庆名人墓

第篇

作者: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的龙眠山,有一处安徽近代教育奠基人的墓葬,他曾影响着安徽教育乃至于全国教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安徽省安庆第一中学,前身为年创办的安徽师范学堂。由近代思想家严复倡办,首任监督(校长)为桐城派大师姚永概。为了办好安徽第一所师范学堂,姚永概先生不远万里赴日考察。一个作为科举制度产生出来的桐城派大家,曾靠八股文考取单人第一名的姚永概先生,在新旧两种办学思想激烈冲撞后很快接受了新文化办学思想。在日本期间,他参观、考察了日本大学、中学、小学及师范、农、工、商、医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及管理程序,拜访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部长官和教育界元老,聆听了有关教育讲座。

姚永概(年—年),字叔节,安徽桐城人。生于清朝穆宗同治五年,卒于民国十二年,年五十八岁。年,姚永概师从吴汝纶治学,前后长达九年。年,桐城中学堂成立,姚永概为总监之一,又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年,被公推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年,受命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积极提倡教育革新。民国成立,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邀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年,徐树铮在北京创办正志学校,聘姚永概为教务长。年,姚永概面颊部长了肿瘤,年辞世。

姚永概受到家学的良好熏陶,18岁(年)即考中秀才,23岁(年)在江南乡试中居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主考官李文田、王仁堪认为江南一向人才辈出,于今却日渐凋蔽,想录取一位宿儒为榜首,以振起一代文风。等撤封时,十分惊讶姚永概的年轻。不幸的是,其后姚永概四次参加会试,均落榜而归。按清代规定,举人三次落榜,可以从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官,谓之大挑,其中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学官用。姚永概大挑二等,授太平县教谕。此职待遇极薄,仕进无望,永概愤而辞职,绝意仕途。从此,姚永概走上了充任幕僚与授徒讲学之路。年,朝廷大臣推荐他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他没有应试。

年,姚永概师从吴汝伦治学,前后长达九年,得吴先生之真传。吴先生为曾国藩四大门人之一,倡导讲时务办新学,时任保定书院山长,后创办桐城中学堂。姚永概于保定书院讲学之余,与同光体诗人陈衍、陈三立、沈曾植、范当世相互酬唱应和,极一时之盛。年,桐城中学堂成立,姚永概为总监之一,旋又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年,姚永概被公推为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年,受命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积极提倡教育革新。年,民国成立,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邀姚永概任北大文科学长,姚与马其昶、林纾等以桐城派古文相号召,与其时任教北大提倡魏晋之学的章太炎发生冲突,章对桐城古文大加攻击,林纾、姚永概愤而辞职。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闻姚永概之名,聘其为清史馆协修,分任名臣传。“每脱稿,同馆叹服。”年,徐树铮在北京创办正志学校,聘姚永概为教务长。由于姚永概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正志学校在京城声誉鹊起,“学风出京师诸校之上,天下无异词”。同时,姚永概还为学生开设《孟子讲义》、《左传选读》等课,与兄姚永朴合编《历朝经世文钞》等。其时,国务总理段祺瑞闻姚永概之名,欲聘永概为高等顾问,总统徐世昌则欲招入晚晴选诗,姚永概均辞谢道:“我好比处女,年轻时不嫁人,老人还嫁人吗?”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因“言论过激”被逮捕,姚永概、马其昶等署名营救。此事大出胡适意料,因为正是他们把姚、马等古文家称为“桐城谬种”,并迫使他们先后离校。此事使胡适觉得:“这个黑暗里还有一线光明。”年,姚永概面颊部长了肿瘤,年辞世。清史馆馆长赵尔巽闻讯叹道:“今海内学人,求如二姚(永概、永朴)者,岂可得乎?”

姚永概先生这种开放式办学新文化思想,被当时以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而著名的思想家、北京大学校长严复所重视。年,民国刚成立,姚永概先生就接受了严复的聘请,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当今的文学院院长)。在此期间,姚永概先生的新文化教育思想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姚永概等人极力提倡以白话文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在文学上不主张以讲对仗、用典故、重辞藻、求声律等框框条条来约束学生们的思想。他为全国学堂编写的古文讲义,其文字都比较浅易,对初学者极有帮助。

安庆一中创始人,第一任校长姚永概先生在年,就接受了新学创办的使命,并去日本参观学习,这一事实的本身,就证明了由姚永概先生在担任安庆一中创始人之后,其文化教育思想,在严复、吴汝纶、沈曾桂等人的影响下,在维新成功的日本国先进教育方式激励下,已逐步从封建的、封闭的旧文化思想体系中走出来,进入了一个先进的全新的文化教育思想体系。也正因为姚永概先生新文化教育思想一步一步接近陈独秀的新文化革命的思想,才有年,发动北京知识界人士联名上书营救陈独秀的这一壮举!

(本篇完)-11-15

广丰寨(太平军遗孀建立的山寨)——卒子走遍安庆

广丰寨(太平军遗孀建立的山寨)

——安庆山寨

第篇

作者: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与太湖县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处太平军遗孀建立的山寨,这群太平军遗孀,安庆人俗称寡妇,为什么会选择一处并不高大的小山做山寨?为什么清军在安庆花费了十多年也没能将其扫平?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清军紧逼围困安庆的行动,早在咸丰九年(公元年)就在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主持下开始了,合肥三河之战以后,太平军收复了安庆附近的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四县以及石牌镇,但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并未趁势入鄂进击清军,使战线远离安庆,以确保安庆的安全,而仅是派军驻守潜山、太湖两县及石牌一镇,作为安庆的屏障,随即领兵东去,与李秀成会攻两浦,不再亲自主持安庆的防务,胡林翼趁机进驻黄州,积极布置反攻。年9月福州副都统多隆阿率军夜袭石牌镇,守军未加防备,待到对手越壕爬城才察觉并开始反击,结果石牌镇为清军轻易攻克,守军数千人战死,守将被俘。拿下石牌镇之后,胡林翼以福州副都统多隆阿率总兵鲍超等部一万余人进攻太湖县。陈玉成得知石牌镇陷落,太湖县被围,遂亲率大军援救太湖,年1月,陈玉成会同捻军龚得树所部在太湖县附近与多隆阿展开激战,前后一月有余,一度形成相持局面,但驻军宿松的曾国藩不断调兵增援太湖前线,胡林翼又密令一部官军绕到太平军侧背,与多隆阿部前后夹击,太平军腹背受敌,最后不支败退。

多隆阿乘陈玉成锐气受挫,立即组织反攻,年2月16日,多隆阿分兵三路,直扑太平军营垒,太平军接战失利,败退而去,在太湖的太平军守将见大势已去,于2月17日夜弃太湖县而走潜山县。多隆阿很快尾随而至,再次于太平军交战于潜山城下,太平军再遭失利,潜山又告失陷。两县一镇既失,安庆门户洞开,年5月,驻军宿松的曾国藩派遣其弟曾国荃领军万余人合围安庆,深沟固垒,开挖长壕,以围为攻。在曾国荃部包围安庆的同时,湘军水师在彭玉麟、杨载福率领下,于6月20日拿下安庆与外界唯一联系的陆路补给通道枞阳镇,这样在安庆的太平军守军叶芸来部与外界的联系中断,湘军对安庆的合围完成。纵观这一阶段的战事,太平军先是准备不足,其后不得不仓促应战,战斗中既没有阻止宿松的清军增援,也没有出奇兵避实击虚以扭转战局,反而被胡林翼钻了空子,结果导致全盘失利。

自太湖、潜山失守之后,陈玉成本来应该立即组织反攻,夺回太湖、潜山,但他却被洪秀全调去天京与李秀成会攻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困,这一去就是将近十个月,这就使得湘军得以从容合围安庆,进而布置严密的防御体系,等到十一月份陈玉成回到安庆城下,以图解围时,自然就变得难上加难了。在太湖县的崇山峻岭远眺有一块传说中的乌龟石,当年太平军居高临下,而在这密林深处有一处名为广峰寨的太平军山寨,位于太湖县某镇,海拔米,山顶有清末太平军扎的营寨。乌龟石,位处广峰寨东南,山顶有一大石头,形状酷似乌龟,故名乌龟石。

太湖是一块饱受战火揉捏的土地,在太湖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回顾历史上那些烽火岁月,战争接连不断。在古代战争中,官兵安营扎寨,驻守一方,平定叛乱,保护百姓。据年编修的《太湖县志》在“军事设施”一节的记载:从相传三国时期所筑的上格城(后期卒子将介绍)到明末所建的乔木寨(前期卒子已经介绍)、清代所建的屏风寨(后期卒子将介绍),再到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过苏维埃政府的铁林寨(后期卒子将介绍),共有小池上格城(后期卒子将介绍)、新仓夹英寨(后期卒子将介绍)、城西山龙兵婆寨(后期卒子将介绍)、天华马庙芙蓉寨(后期卒子将介绍)、牛镇羊河乌云寨(后期卒子将介绍)、晋熙四面山寨(后期卒子将介绍)等等山寨。

据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公布的太湖县境内的十多处军事遗址均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易守难攻,遗址上的寨墙及营房用石料堆砌而成,均有四门或两门。如今,这些古寨大多残垣断壁,消失殆尽。少数山寨还保存有石头寨门、寨墙、山道、石刻乃至垒石寨营旧址,成为历史的印记。卒子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翻山越岭,探访了太湖、宿松、岳西、潜山等一批重要的山寨,找寻了许多相关的历史资料,用详细的图片去描述古寨雄风、传承历史记忆、谱写古今嬗变、畅想古代战火。

太湖县在清朝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所领导的太平军在这里战斗过。当卒子来到绿荫掩映的广丰寨遗址时,虽然距今已有近一百多年,但走在寨里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金戈铁马、繁荣鼎盛。山寨的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当年的宏伟壮观。六十岁的汤大哥向卒子讲述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据汤大哥讲,清咸丰年间(年),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在太湖县一带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8月,清廷令曾国藩援皖,镇压太平军及捻军。曾即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定攻皖战略后率军由湖北进驻宿松,并令福州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驻扎于太湖县城西境内的八里岗,后分别移师至太湖新仓、岔路,与曾形成三角之势包围县城内的太平军。为接应被困之军,12月15日,英王陈玉成率军由安庆向潜山、太湖进发,捻军也组织部队扑向太湖,曾即命多隆阿、鲍超抵御,陈玉成在上格城一带建筑了应家、何家、广峰等寨。城内太平军得到援兵已到的消息即变包围为反包围,内外夹击鲍超。在多隆阿的援助下,双方死伤无数,僵持不下,只得就地修整。第二年年初,再次决战于上格城与小池驿一带,陈玉成寡不敌众,伤亡数千人后不得不边打边退至安庆。

  广峰寨遗址依山而建。寨墙均用石块垒砌,面积均.8平方米。目前,广峰寨现状均灌木、荆棘、杂草丛生,寨墙还存在倒塌的危险,山寨建有四门,目前全部坍塌。寨顶基本保存完整,并保留有浓厚的太平军特色,是一处难得的保存完好的军事遗址。这处山寨为研究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以及太平天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位汤姓大哥,祖屋距太湖县城约五十里属抱山村独埠组坐南朝北从小池镇白银瓷厂入口不远,他向卒子介绍了这里的三座太平军建的石桥、传说曾是太平天国时陈玉成将军属下十二(也有说十三)女将所修共有三座半圆形石拱桥有一里三桥。广峰寨便是这群寡妇建立的山寨。当年英王陈玉成在安庆失陷留下十二女将均为寡妇,此十二女将居守广峰寨顶,形成一处攻守兼备的城池,现存城墙约数百余米,为圆形合围,有东、西、南、北门,目前均已坍塌。

广峰寨的西面是挺拔的阳岩山顶,站在二山之上方圆数百里城镇村落山川平畴,尽收眼底。据太湖县志记载此地有峭拔秀丽、侗出群峰之上。广峰寨下有一条数千米起伏的小山脉,常年流水不断。最早移民到此处的汤姓民居从江西德安复居九江湖口(古称瓦聚坝今名潘阳湖),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称这一带山脉东面为青龙山岗,称之为对面山山嘴为竹林嘴,西边山脉为大雨包又称为白虎背。青龙山抛后数百米之遥竹林嘴风水宝地为汤姓祖墓地数位祖人均葬此处。

太平天国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拥有女兵最多的一支起义军,这些女兵一些是自发参加的,尤其是从起义基地而来的那些广西女兵,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女兵是被胁迫进来的,她们大多为下层不缠脚的客家劳动妇女,她们有力而听话,因而在战场上的作用毫不逊色于男兵。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就尝过这些客家妇女的苦头,以至痛恨地称这些英勇的客家女为“大脚蛮婆”。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洪秀全就专门设立了“女营”,太平军暂时安定后,各位王爷、大将可以成十上百地娶妻,陈玉成在安庆就拥有妻妾近几十人,这些女将们大部分赏赐给太平军的大小将领们,可以说是当时一只庞大的女性军事组织。

太平军在安庆战败后,这群太平军女兵也个个骁勇异常、能征善战。这些女兵在战争时冲锋陷阵,手持大刀长矛,她们从不投降或被俘虏。年6月13日《华北先驱报》上刊登了一则清兵凌迟太平军俘虏的信件,其中就有对女性俘虏虐杀的叙述:“太仓被占领的次日,上午十一时光景,有一大批俘虏被押送到卫康新附近清军营地。这批太平军,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刚出世的婴孩,到八十岁蹒跚而行的老翁,从怀孕的妇人,到十至十八岁的姑娘,无所不有。他们每个人被绑在一根木桩上面,受到了最精细的残忍酷刑。”

广峰寨从设立到最后走向荒凉,在清军无数次的扫荡中均未被发现或未被攻下,成为一个奇迹。这些太平军的女将们最后也都在山寨里终老死去。广峰寨,是安庆一处非常值得一看的山寨,虽然无路可走、荆棘满路,没有风景也没有奇石,但这里却是研究安庆历史的一处非常好的场所。本周六(11月19日)卒子又可能一个人探访潜山至太湖一带小山寨,如果哪位网友有兴趣一起参与探访山寨,可以跟帖。

(本篇完)-11-16

袁家当铺(练潭老街商铺代表)——卒子走遍安庆

袁家当铺(练潭老街商铺代表)

——安庆商铺

第篇

作者: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的练潭老街,是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认定的中国传统村落,它也成为全省九个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

练潭老街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由西向东长达米,这里曾经商贾如云、铺面林立。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练潭老街终是繁华散尽,盛极一时的绚烂被岁月湮没,留下的是空空如也的残垣断壁和人去楼空的老房屋,但依然能够看到老街的昔日繁荣。

练潭历史悠久,早在元明清时期,就是南方诸省北上京师古驿道必经之处,“昼夜羽骑不绝”,村落里保存尚好的多处塘口见证着练潭辉煌的驿站岁月。不仅是驿道发达,镇内练潭河自西向东流入菜子湖,再由菜子湖通至长江,水运兴旺致使练潭成为当时重要的水陆码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照片中的章禧文(.4.13~.11.19),字恭安,曾任下级官僚。其子章乃冲(.12.10~.6.1),字芝田,没有子嗣。章鸿钤,字仲松,与妻周茹英合影。潘澄鉴,曾任官员。这组照片就是当年的当铺经营者的写照。

老街宽五米,最宽处约不到十米,街道仍保留着麻石条铺就的路面,整齐光洁,整条老街古老而宁静。老街上多为古民居和古商铺,门口依然能看到许多商店遗存的柜台。老街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木梁承重,砖、石、土砌护墙,简单而不加过多修饰。

练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码头商船来往,货运不断,到处是“一网鱼虾一网粮”的欢乐景象,老街满是商铺云集。练潭在菜子湖西畔,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圈湖造田,水乡优势渐渐弱化,公路修通后,水运逐渐衰败,铁路、公路开始走上正轨,再加上练潭河改道,乡政府从练潭撤走,练潭镇街道逐渐萧条冷落起来。老街上的大部分商铺纷纷向西南公路边转移,老街变得格外冷清,到如今,只有那些斑驳残缺的招牌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

在这条老街上,有一家名为袁家当铺是明朝时期建造的保存最好的古建筑,但从建筑形式上看,卒子个人认为是清朝时期的商铺,它位于老街入口,经营日用百货,店内常有村民聚集。这里的商铺大多是前屋开店,后屋住家。

如今,走在这条枯朽而衰老的练潭老街,望着那门脸后面破碎的砖瓦和朽烂的木头,空留下了老旧房屋在眼前。练潭老街曾经是桐城四大古镇之一,是明朝时的古驿站。由于练潭河上通高河,下连枞阳并与长江相通,老街成了这些水系的重要码头,水路的便利让练潭驿站发展成了镇,逐渐的形成了一处繁华之地。

青石板,木阁楼,雕花栏杆里也同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明代的一位学者在此地游历时,而写下了“春山出孤月,寒潭净如练”的诗句而得名。而也有另外的传说,说是练潭的名字是缘于练潭河形长如练,水深如潭。从元明清到七十年代以前,由于水陆交通的方便,练潭河里曾经是百舸争流,练潭街上是商贾云集。这一繁华的景象让练潭老街成了桐城东南一隅的名镇重镇,是桐城至安庆途中的重要中转站,是方圆二十几里的唯一一处繁华之地。

据袁家当铺主人介绍,老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属于文物保护单位,门面的上方钉了一块文物保护的牌子,原来它就是袁家当铺。当铺,又称典当、押店、质库、质押。当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那时当铺不多,范围小,可典当的东西受限很多。隋唐时期,当铺已然遍地开花。宋代经济发展大大提高,典当生意渐成规模,专做利润高的典当生意。到明清两代,店铺可典当的东西五花八门,不但“不长腿”的东西可以典当,牛马羊之类的家畜也可以典当,甚至成片的果树林也可以典当,似乎只要值钱的东西都可以。

  说到当铺,又不得不谈谈当铺的讲究和规矩,多数都是“霸王条款”。首先是典当物价值远低于实际价值。比如一块怀表,价值十块大洋,到店当铺只能当三到五块大洋。其次是“新物旧当”。甭管要典当的东西多么名贵,即便是新买的全新的东西,到典当铺里,全是当成旧物,所以再想赎回就难了。民国时期的当铺最多,他们表面上是帮老百姓的,其实跟吸血鬼没啥两样,经常是十块大洋的东西最后以三块大洋收回,绝对是个暴力行业。

(本篇完)-11-17

大仙楼石雕像和碑记与太平军胡以晃——卒子走遍安庆

大仙楼石雕像和碑记与太平军胡以晃

——安庆碑记

第篇

作者: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双港镇练潭村的练潭老街,是桐城西南乡一处人文历史缩影。整座老街呈半月形,依水而建,通往南方的官道穿贯其中,今天卒子继续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窗、一石刻与一碑。

练潭河柔姿妩媚,堤岸杨柳依依,河中白帆点点。若逢月夜,看水天相接,树帆对立、月色朦胧、渔灯点缀、桥坊静穆浑然,引得无数士人商贾兴起愁思。老街的前世今生,蕴藏着许多古老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长不足一公里的老街,曾经充溢着宗教文化的氛围。最有趣的现象是,佛道并存,街上有锡泉庵、南阳庙、火神庙、水府庙、龙潭庵、大仙楼等多所庙宇和道观,可惜大多毁圮。仅火神庙修复如初,大仙楼也只留下唯一一块石刻,让人徒增岁月无情和人世沧桑的感喟。下图为在大仙楼遗址处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仓库厂房,小时候卒子到县政府的时候总怀念那时的铜门拉手。

练潭在大龙山北麓,松湖(菜子湖、嬉子湖)西岸,传说汉武帝南巡至此曾作《盛唐之歌》。杨溪桥至练潭驿公路两侧,古官道中、湖光山色,人文蔚起。这片土地上自曾留下了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身影;乡间阡陌回响过清初的诗人潘江、潘田诗文的吟哦;民国潘赞化、潘玉良的传奇故事让乡亲父老至今津津乐道,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山歌小调曾在空谷回响,学者汪少伦、严耕望的少年足印踏遍每一块田地。历史上的练潭老街,免不了战火燃烧,从清朝的太平军火烧大仙楼为终。从老街上走过,留在一角的一扇老窗,印证了当年的繁华。

练潭是桐城西南有名的鱼米之乡,老街也因此一度成为了方圆百里的商贸中心。那时侯,老街的街道两边全是店铺,百货,杂货,食品,水产等等,方圆二十几里的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都是上这儿来购买。练潭的繁盛始于年前。早在南宋嘉定元年,练潭镇就是桐城九镇之一,明初又与桐城境内枞阳、汤沟、孔城、北峡四镇齐名,明清到民国初年,这里曾是通往郡府安庆官道上的驿、铺和客舍。清代以来沿革多变,但旧时练潭舟楫往来,渔歌互答,驿马嘶鸣,铺兵疾走,繁华喧闹胜于它乡。练潭始终以其商业的繁华、水运的特色、人文的厚重而成为桐城西南的重镇。

在老街的一角,卒子与橘子等网友发现一块刻有重修大仙楼碑记。大仙楼,原座落在老街火神庙附近,据老乡介绍原建筑在二米高的高台上。台四周垒着一道一米高的低花格子墙,实际是一座殿阁,四个檐角向上跃起,形成飞檐,木拱结构,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如今,在火神庙内,仅存一块大仙楼石刻,石刻为一文官像,生动如初。

火神庙遗址位于老街一头,原庙毁于清咸丰至同治时期的太平天国战火。清咸丰三年()六月,太平军由天京朔长江西征,先后攻占了芜湖、池州、安庆等地。为巩固安庆,翼王石达开命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部攻占桐城。咸丰三年九月十四日,胡以晃部自安庆挥师北进,十月十二日攻占桐城西南重镇练潭,驻练潭镇的清参将松安丢盔弃甲逃遁。十月十四日,胡以晃率太平军抵达桐城县城外,向守城清军发起猛烈攻击,击毙守城清军一千余人,终于攻克了素有“铁打桐城”之称的桐城县城。二十八日,太平军继续挥师北进,攻占了北峡关,击毙清户部主事朱麟祺。

胡以晃(~年)广西平南人。太平天国初期著名军事统帅。地主出身。天国官员中唯一的武秀才(文秀才为何震川)。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年6月,过芜湖,占安庆。

自咸丰三年十月至十一年九月,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在桐城境内展开大战。七月二日,第一次枞阳会议后,太平军与清军秦定三、郑魁士部大战于县城东郊乌石岗,一举击败秦、郑二部,获桐城大捷。十年初,清军多隆阿、湘军李续宜部共十万余人在桐城老林铺、龙河、麻子岭、青草塥、小河沿等地安营扎寨。咸丰十一年七月,太平军陈玉成、捻军张乐行部号称三十万大军设营于范家岗、老梅树街、庙岗、棋盘岭一线,后移营天林庄、香铺、金神墩、东河口,直抵鸭子湖、横山、练潭一带,双方交战月余,太平军失利后退守桐城县城。次年,在著名的安庆保卫战期间,太平军曾先后五次自桐城发兵增援,县内挂车河流域是增援反增援的激战中心。

由于清军拼死狙击,太平军五次增援均告失败。陈玉成、杨辅清率部再度退守县城。九月,安庆陷落后,清军遂大举围攻桐城县城,他们凭藉县城西山,居高临下,猛烈攻城。太平军经顽强抵抗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弃城突围,自此离开桐城县境。离开桐城练潭一带时,太平军火烧大仙楼,楼去人空。

如今的大仙楼只剩下一块碑记,上记载大仙楼为光绪年间修建,民国三十七年重修。碑记上记载双港扣钱十万,张宣德等当地富商捐款十万元,大家注意,民国三十七年应为年,为解放前一年,此时碑记上使用的“万”字并不是“萬”而是“万”,说明简化字从民国时期已经有了小范围的试用。

(本篇完)-11-18









































四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wh/34184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