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倪义省滕州方言词典后记


生于滕州(县),长于滕州(县),耳濡目染的,是滕州(县)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言俗语,及记载乡言俗语的文字和独特实物。“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杜甫《病马》)生长于滕州(县)这方天地里,虽然浸润的无不是浓浓的方言文化馨香的气息,但那时候少不更事,对家乡的语言,既不认为她怎么好,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好。

上小学之后,正赶上推广普通话,听老师说的是“滕普”,受到的灌输,是人际交流应说普通话的观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于是,产生了方言土语不如普通话好的认识,于是,就有了数十年的扭曲与纠结:在学校里读课文、回答问题用滕州(县)普通话,回到家(村)里说方言土语(否则,就会被某些既有很高的文化,又主持正义的乡邻指责为“跩洋文”),深刻地体味到普通话与方言的巨大差异。

后来考到外地上学,学现代汉语课程,听教授讲语法与方言,才知道方言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一地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学现、当代文学,读沈从文、赵树理、孙犁、刘绍棠等乡土作家具有独特韵味的作品,才认识到方言不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的推进,方言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许许多多有特点有价值的方言词汇正在消亡。为了保留住承载深厚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防止方言传承出现断层,笔者不揣浅陋,走上了数十年的搜集滕州(县)方言词汇之旅,才孕育出《滕州方言俗语》(年12月出版)这朵小花。

《滕州方言俗语》出版之后,得到家乡人的厚爱。但本人却心存不安。因为当时有好几本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要出版,且出版社催稿甚急,没有对《滕州方言俗语》书稿进行精雕细琢。不精雕细琢,必然存在某些不足。因此,才有了近几年对原书稿的较大的增删修改,对词条的重新推敲与考证,才有了现在这本或许能令家乡人较为满意的《滕州方言词典》的模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长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地杰人灵的滕州,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出版十几本著作,尤其是在编撰《滕州方言词典》过程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参阅了一些书籍资料,因为零星繁杂,难以一一注明;在酝酿出版时,得到了善国文化研究会赵曰北会长及其他领导和朋友的关怀与支持。受益颇多,心存感激,一介文人,无以为敬,谨以此书作为薄礼,献给故乡的父老乡亲,献给为本人的写作、出版施以关怀与支持的领导与朋友!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能真正理解当地的方言,很难真正理解当地的一切。准确理解本区域方言词语的意义,不但对本方言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且对地方史、文化史、民俗学、移民史的研究,对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等,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方言虽只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是一种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滕州方言是滕州人生活智慧的结晶,她除了具有北方官话方言的一般特点外,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她表情达意准确、生动、绘声绘色,具有普通话难以企及的丰富特点。作为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是一种最为贴近地域生活的语言,方言特征词的界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事情,编撰《滕州方言词典》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情,鉴于此,本书一定会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殷切希望得到各界人士的批评指正,以使这本小书更加完善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及家乡的父老乡亲。

乙亥新正作者写于滕州大同天下住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wh/34239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