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枣滕地区位于山东南部,背靠泰沂山区,西接古泗水及低洼地区,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线穿过其腹地。从地形上看,滕州及部分临近地区是一个由低山丘陵和微山湖低地围成的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古人繁衍生息。这里史前文化遗存丰富,大汶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岗上遗址是枣滕地区众多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一颗明珠。它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陈岗村东北的河畔高地上,西距京沪高铁滕州东站约1公里,省道由东向西穿过遗址南部。漷河由南向北流去,至此折向西北,将遗址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遗址向南4公里左右为华吉山、孤山、小寨山等一系列低山丘陵,呈U字型分布。该遗址是山东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主要遗存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代距今-年左右。岗上遗址是最早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存的遗址之一,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从目前的考古调查及发掘情况看,滕州共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60余处。遗址的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特征,即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考古工作开展越为充分的地区,这种规律越为明显,比如滕枣地区南部的薛河流域,沿河分布有密集的遗址,而且以中上游居多。有些遗址距离很近,甚至仅一河之隔,很可能是同一遗址。岗上遗址大体位于遗址分布区中央位置,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同时,岗上遗址位于漷河岸边,属于漷河流域,该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也较为密集。如果进行详细的调查,应该会像薛河流域那样发现更多的遗址。界河和北沙河两条大河流经该区域北部,但大汶口文化遗址较少,是与考古工作不足,还是与河流形成时间较晚有关,这需要考古工作察证。该区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状况可以概括为:绝大多数分布于河流沿岸高地上,总体呈与河流流向一致的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南部以薛河及其支流两岸为主要分布区,遗址密集;中部以廓河及其支流两岸为主要分布区;北部遗址数量稀少。三岗上遗址发现时间较早,也是发现最早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之一。自发现以来,进行了多次调查、勘探及试掘工作。年春,岗上遗址被发现。年至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调查。53年5月,王献唐、卫志珍在岗上遗址发现4片彩陶,“这是在山东省境内的第一次发现”。年春,山东大学历史系师生刘敦愿、张知寒等做考古调查,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牙器等。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鼎形器特多”,也采集到数片黑陶。调查者认为岗上遗址情况有些特殊,但受当时认识所限,认为是一种“仰韶与龙山的混合文化”。年夏,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文化面貌,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岗上遗址进行了试掘,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8座,东周灰坑1个。墓葬共出土陶器百余件,一般在十余件左右,多者达二十余件,器型主要有鼎、罐、豆、壶、鬶、杯、盆等,还有锛、铲、钺、镞等石器。年5月-6月,为配合省道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60平方米。遗址上层为东周-汉代堆积,下层属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遗迹的主体为灰坑、墓葬。灰坑多呈不规则形,墓葬为一儿童墓,头向西,仰身直肢,无随葬品。出土遗物有鼎、钵、罐、壶、盆、尊、杯、器盖、石刀、铲、斧及少量蚌器。从出土遗物看,墓葬主要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四考古勘探是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钻探、物探等手段来了解、确认和研究文化遗存,并为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础材料与依据。使用探铲(又称洛阳铲)来钻探是考古勘探最常用方便的工作方法。考古勘探首先要进行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的准备,如已发表的各种考古报告或简报等,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提前准备好遗址周边各种实测卫星影像图(DOM)数字高程图(DEM)等,作为勘探工作数字化处理的底图。接下来,结合遗址实际情况进行布设探区,包括勘探分区和勘探单元,这是考古勘探信息管理的空间单位。勘探分区的大小为*米,而勘探单位是对勘探分区的进一步细化,每个勘探分区包含25个*米的勘探单元。正式勘探之前,还要进行定点、放样、布孔,使用全站仪或RTK标定探孔位置,每个探孔间距一般为5米,若发现遗迹现象,再适当加密探孔。上述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就可以进行勘探了。应按工作计划,对勘探区域进行普探和重点卡探。并科学研判提取物,探孔深度应到达原生地层即生土层。普探是在勘探区域内逐行勘探,提取土样并记录。发现重要遗迹现象时,应进行重点卡探,进一步掌握遗迹形制,探明堆积范围、厚度。应根据土样的土质、土色、包含物等,初步分析地下遗存和遗迹的类型、性质,并做好表格、拍照、录像等现场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对勘探出土的所有文化遗物均进行采集。五为配合岗上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年对岗上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总勘探面积近万平方米。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基本廓清了岗上遗址的范围及堆积状况,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对聚落形态及功能分区也有了一定认识。经过勘探,岗上遗址东西最长约1,南北最宽约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面积之大超越了之前的认知,属于超大型遗址。岗上遗址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也有部分东周、汉代遗存。大汶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东南一带,并由西北向东南堆积渐深,最深达2米以上。漷河以东及陈岗东南部分的大汶口文化堆积一般较薄,厚0.3~0.7米之间,烧土颗粒等包含物也较少。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是本次勘探的重要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一般被视为社会高度发达的表现。岗上城址包括外围城壕在内,东西长约,南北宽约米,平面呈近长方形,面积近4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城壕宽10~60米,最深2.8米,是城址重要防御设施。紧接城壕内侧,发现夯土城墙,宽度在10~22米之间。城墙为夯筑而成,致密坚硬,夯层均匀平整。因为后期破坏的原因,无法探知原来城墙的高度,在南墙的一处地点,保留的城墙残高有0.5-0.7米。岗上聚落的功能分区当中,较为明确的是居住区和墓地的分布。大汶口文化时期居住区集中在城址内东南部,呈“倒C字型”长条状。这里发现较为密集的房址,房址周围分布着灰坑,文化堆积中包含大量烧土颗粒,是长期生活的产物。共发现墓地四处,其中城内1处,城外3处。另外发现若干沟、河道、洼地等大型遗迹,对于理解岗上遗址的聚落形态也有一定帮助。本次勘探取得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在于发现了目前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一系列的证据表明,岗上遗址无疑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鲁中南地区的中心聚落,其在海岱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文明起源的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善国文化
讲好滕州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wh/342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