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免费 滕国古都外城廓遗迹今已不存在,但世传的遗迹及古地名至今仍存传。滕国古都在今姜屯镇境内,由内城往东再向北3里,即宋王楼村西南,有一座不知建于何代的石坝,为东南西北走向,世传这里是从薛国到滕国通往任国(今名济宁)的古道,这条古道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地图上还有记载。石坝横卧在东北西南走向的古沟上,当地称石坝叫“吊桥”或“干石桥”,称古沟或古河沟。从石坝往西再向偏西南约3里的古沟,水流自东向西,经李楼、燕庄二村入庄里村南的小河。古沟在李楼村内深约10米,上有多墩石板桥,世传这是滕国古都的北门桥,与内城的北门遗址直南正北相对,桥下的古沟世传为滕城的护城河,到上世纪60年代,这里大树参天,百鸟和鸣,成为夏季消暑的绝佳去处。由燕庄西1里折而向南约2里是西滕城村,该村西地名叫“西海子”,世传这里是外城西边的城壕。由该村再往南2里是荆河河道,再往东3里许是上宫遗址。到上世纪70年代,滕国古都内多有地下文物出土,其中有“金人”,当地叫它“阴阳老”,是状如手指头大小的青铜制品,传说是古代的货币。东滕城村村民朱兰喜在灵沼遗址里取土时,无意中发掘出一陶坛秦代“半两”青铜制钱,此后交县博物馆收藏。 经管理人员同意,他还留下两枚作为纪念,其中一枚送给笔者珍藏至今。在古都遗址的周边地区多有汉代古墓葬,有“五铢”钱出土,是笔者在发掘现场亲手所捡。在古都遗址内开挖河道时,曾发现了唐代始建的雍城遗址,庄里管区的总支书记王洪泉专来询问笔者,笔者依据文献记载和当地世传回答,是李元婴最初建立滕王府邸和滕王阁的遗址,滕王阁遗址在今天滕城小学的西侧。
滕国故城城址在山东省滕州市城河(亦称荆河,古称梁水)岸旁,城河从东北来,流经故城东南,其支流小荆河沿故城北向西绕流,城址处两河分岔之间。
故城城垣分为外城和子城,子城内东北角有文公古台,所以滕国故城旧称文公里。现城垣残迹依稀可寻,外城城墙略呈长方形,东西横陈,现东北隅尚存一城角,当地居民仍沿袭旧名,称城角外田地为城外。外城南墙与子城的南墙在一条线上,外城东墙遗址尚高踞河岸。从子城的西南角向西至西滕城村,有宽约10余米的地带,地势稍高于地面,是外城南墙的一段城址。西墙在西滕城村中处西海子东,北墙在小荆河南岸,据明万历《滕县志》和清康熙《滕县志》载城周为20里。
子城遗址轮廓清楚,在外城略偏东南处,近方形,残留的土墙一般高约3米,最高的4米。下部宽可达10米,顶部最宽处约2米,一般不足1米。南墙长米,东墙长米,北墙长米,西墙长米,计周长米,子城墙现有缺口多处。据说,原来只有两个城门,一为北墙偏西的乾门,一为南墙偏东的巽门。子城的东、西墙和外墙之间,各有一片洼地,为滕国时的莲花湖遗迹,古时曾称誉滕国是“两湖荷花,一城芙蕖”。一九七七年,滕国故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滕侯陵
摘要:滕国古都西北6里有滕侯陵墓,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与当地的世传相同,这里是滕国贵族墓葬群。 滕侯陵当地世称鬼城子或鬼城,也有城顶、阴城或宝城的叫法。城顶的下面是宝城,宝城就是墓冢。阴城是对王侯陵墓的称呼。到上世纪60年代,这里的原始地貌保存得还基本完好,隆起的土台高约10米,占地约百亩,土台的形状宛如一只巨龟,后来在这里建窑取土烧砖才日渐被毁。今又在此建了大型制砖厂,土台消失的日子将不会长久了。古传龙生九子,其中一子是龟,龟是延年益寿的灵物。土台之北是凫山和峄山,南是荆河西流入昭阳湖,堪舆学家认为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滕侯择此地建陵。巨龟脖颈伸向南,四脚伸开像蠕动状,北边还有小土丘恰似龟尾。据传当时这里古木森森,周围井田里的阡陌纵横,陵墓显得既威严而又壮观。滕国古都西门外有南北走向的神道直通陵墓,到上世纪60年代,神道的东侧还立有金代大定四年的碑刻,后移往县城龙泉塔下,年再移至滕国故城碑林。传说土台龟脖颈是当初登宝城的台阶,从这里才可能登上城顶。城顶的西南隅建有古庙,庙会在正月初七,笔者未满8岁时曾跟老家的锡水哥赶过庙会,当时他才11岁。哥弟俩都看到了坍塌的主殿,但殿墙还直立未倒,看到了老人带领儿女在殿前焚香磕头,还见到了卖琉璃嘣嘣的、卖泥娃娃的和卖糖葫芦的,赶会的人虽不是很多却站满了城顶高台,那年是年的初春。从年到年,滕侯陵墓多次有地下文物出土,今收藏在滕州博物馆。面世的青铜器上有铭文“”、“”字样,学者考证与崇拜火有关,与井田阡陌土地有关,这与当地的传说极为一致。昔日文公古台上建有火神殿,前徐庄庙里东殿供奉着火神,古休城北边有火神庙,今已演变为村名,就是大坞镇的火神庙村。级索镇住地不但有火神庙,到上世纪60年代群众还自发地组成火神社。传说正月初七是火神的诞辰日,这天又是古代的“人日”节,群众集钱沽酒买肉作为供品,祭祀后再共同分享。
(三)古村庄里
滕国古都西北三里有古村庄庄里,外地人曾好奇地问有庄外否?有庄外,庄外是滕国、铜炉。世传庄里起源于西周时代,是为滕侯守护陵墓和储备物资及商品交换的地方,后世称这里为庄里会或庄里集。 古代,庄里东西长约6里,旧时称东庄里和西庄里。建国后把东庄里划为两个自然村,即庄里东村和庄里西村。西村有前店后仓,中间是陶窑旧址。古村庄里工种很多,前店有木匠、银炉、锡炉和铁炉。木匠店以造修车辆为主,传说是薛国车正奚仲的后人,祖传工艺擅造车舟,也擅长制作宫廷器具。车制车辆的撑木古代叫“轫”,这里至今仍沿袭古代的说法,奚仲的后人至今仍住本村。该村东北二里今有奚庄,奚庄制作的宫廷家具仍在全国有名。当年的仓廪府库后来叫后仓,都在村北。陶窑的中间,是制作土陶器的作坊,这里仍沿袭着蹬遴制陶的工艺和方法叫“做(zou)窑”。做窑的原料就地取材,制品工艺精湛,曾古今中外闻名。年这里制作的陶工艺品球状多层转动“花铃”,在德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膺金奖,为诞生不久的新中国获得殊荣,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金银铜铁及染印制品传统工艺,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现代工艺所代替,陶制品仍在承传。 世传,庄外是滕国铜炉作坊,是为国家制造器物和兵器的地方。滕侯对这里制造的“宝器”十分满意,烛光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在庄里西村考古发掘出土的滕侯青铜器究竟是否出自这里,还有待于学者们论证。五十年前,祖居谭庄一位姓裴的学者说,滕灭后,贾氏在庄外居住,仍以制铜为业,后因私铸制钱犯王法,满门抄斩还挖地三尺。贾氏祖茔世呼贾家林,就在裴学者家门前50米处,那里原是笔者家的菜园,年春发掘贾家林,笔者目睹了开挖的墓葬,高大的石椁高约1.5米,仍可看到这里的残迹,没有文字记载和殉葬物品,很像东汉或以后的墓葬。有个姓王的铁匠说,他家祖传的铁艺最早是在庄外,庄外后来叫岳庄,他的上三代祖住岳庄,后来迁到闫村。关于岳庄的传说,闫村《方氏族谱》有记载,清代捻军攻克县城又攻打闫村。旧时闫村有寨门寨墙,当地又称闫村寨,今流传的民谣是:闫村寨,是好寨,铁打底,铜包沿。还传说:铁打的闫村纸糊的城。岳庄人后来迁往外地,岳庄才不存在,到上世纪60年代,仍可看到这里的残迹,老人们依旧传说是滕国铜炉。燕庄有位铜铁铸匠姓陈,建国初期分得了土地,过元霄节时他带领三个儿子为乡亲们放了“铁礼花”,用以表达全家的感激和喜乐。陈铁匠也讲过铜铁铸艺传自庄外。用铁汁放礼花今已鲜为人知了。
古村庄里旧有后仓庙和前店庙,古会在夏历二月十九,赶集的日子是每一、三、六、八这四天。
旧时滕县称这一带的庄里叫西庄里,离县城15里。县城往东40里也有个庄里叫东庄里。据传东庄里是小邾子陵墓守护兼制造工艺制品的古庄园,年在附近的小邾子陵墓出土了大量文物,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的是小邾子颜友及其子孙,出土的文物今藏枣庄博物馆。
(四)古镇级索
滕国古都西十二里有古镇级索,相传西周初年始建滕国时,有索氏来这里居住,最初名“索”。又传索的四周地势高低如级(阶梯),土冈蜿蜒如索,又名“级索”,是滕国开国之后的经贸集镇。元代这里叫“吉相集”,明清时代叫“级索集”或“级索街”。《滕志》对这里有明代以前的记载,清代《滕县志》载有关于级索起源的考证文章,刻在《地藏寺》碑上,立在地藏寺内。碑文由明代举人颜守耕撰写。颜守耕,字心伊,号登恒,级索颜家胡同(今在农贸市场处)人,不同版本的文献分别载名、字、号,《古滕颜氏族谱》载他的号,三者均为一人。据传,错叔绣来滕立国带来了“百工”,周代“百工食官”,吃国家俸禄,其中有索匠,后称绳匠,主管监种桑麻和制绳在这里安家落户,传说索氏故宅就是后来级索供销社旧址。后来在这里兴建地藏寺,到明代还有斑驳难辨的古碑。明代在寺内再设学宫,为远近培育出众多人才,今在县志里还可查证。颜守耕就是在学宫成才考中秀才和举人的。到清末这里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建国后又在这里成立了级索供销社。 古镇旧时有寨,东门外有天齐庙、歇马亭及娘娘庙,医院,歇马亭还存古柏数棵,亭东荆河支流北岸的娘娘庙内,有送子娘娘怀抱一个裸体男婴塑像。天齐庙南有古石井,水质甘甜,最宜沏茶和做豆腐脑。寨外西北二里有龙崮堆,又名望龙山,山上有庙,登山台阶十三级,道家称为上天梯。古镇有八景:歇马亭、娘娘庙、古石井、天齐庙、望龙山、上天梯、地藏寺、级索集,明智的级索人曾以这些人文景观和历史传说招来远近文人商贾,交流文化,开展经贸,增进繁荣。40年前,祖居三道街的王德珍老人曾告知笔者 古镇有从远古传来的“大犁”,很像“大禹治水”图中的“耒”或“耜”,铁制农具大犁到上世纪60年代仍在使用。级索手工业制品种类繁多,瓜条加工制品工艺独特曾远销数省,桑麻种植及制品得天独厚。级索人嗜茶,是茶叶的销售重镇,因而古镇在江南最富胜名,尤其在茶乡杭州。古镇的古会在夏历四月初五和十月二十。赶集歌谣是:级索街,真稀奇,十天这里十二集,逢单东门集,逢双西门集,五、十牛马也来赶大集。
(五)休城古渡
滕国故都西北十五里有下邑名“休”,休之南二里有古渡口。下邑是滕国下属行政机构的城,古渡口也称古渡,是通往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直到汉代楚元王的儿子刘富封“休侯”时,休的地名仍在使用。休后来叫休城,古渡口也叫休城古渡或休城河口。休城后来演化为庄村,村东古庙里仍保留着残碑断碣,记载着当初的历史岁月。休城村今是大坞镇的一个行政村。
休城遗址在休城村东北,济枣公路的北侧,历史上曾因战国时的孟子居住此地传扬古今。滕州旧有“九省通衢”之说,陆路水陆四通八达。《孟子》、《山东通志》、《滕县志》等记载:“孟子适(去)齐,居于休。”北魏时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说,河的上游名三里河,在蕃县(今滕州市蕃阳街)东北,还有“泉大若(车)轮焉”的描述。三里河流经这里叫休城河,河水西流入昭阳湖。昭阳湖又名山阳湖,俗呼刁阳湖。休城河旧时河道宽阔,流水常年不涸,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十分丰富;湖里鱼蟹逆流而上,一夜之间就游到这里。夏秋之际,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湖里的船舶来此渡送车马行人。古渡口南岸沿路店铺众多,为商贾行人提供食宿之便。到明清时,李氏来此定居名李家店,后称李店,今名前李店和后李店,属姜屯镇的两个行政村
(六)滕县坡说
FB$Ys(g#h(p0东夷文化,亘古绵延;华夏文化,古今承传,古滕文化,根深枝繁。
央视网博客z/\p#Wvkk8Nu滕州古为“三国五色”之地,以古滕国为核心的滕、薛、小邾三国,构成了古滕文化。远古时代的东夷地区是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北辛文化则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后来在这里发展成为邾娄文化,再后来又称邹鲁文化。山东简称齐鲁,是周代文化的两个国家,原因也在于此。邾娄文化生长在华夏(中国)的东方,当代学者称这一带为华夏文化或华夏文化中心,称这一带为东方文化或东方文化特区,古滕文化则是“中心”或“特区”的杰出代表,代表着具有华夏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央视网博客(mb+F,L8CS]滕、薛、小邾三国境内古有郭水(郭河)和梁水(荆河),二水西流入湖泊再入泗水。泗水南流汇入淮水(淮河),在泗水两岸形成了泗水文化,文献记载滕“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说的就是泗水文化。滕国的先民在创造泗水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名誉古今的古滕文化,今在《孟子》一书里依旧可读。至今仍在传诵的民谣:“邹(邾)、滕、峄、水流西”,歌颂的就是古滕文化。昔日滕国称上坡,湖区称下坡,上坡文化发达,物产富庶,下坡舟楫往来,鱼米丰足,苏沛一带称这里叫“坡东水西”,到明清时代这里又成为在全国屈指可数的甲级大县,今有人仍习惯叫这里滕县坡。
(七)古滕文化央视网博客9\HnbYbM:I
古滕文化底蕴丰富,博大精深,遍布古代的三国五邑。自汉代以后,庙宇寺院在这里星罗棋布。以滕国为例,围绕滕城的庙宇、寺院、学宫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儒教文化开始在这里承传。县志称颜安乐、曹充是当时的儒家宗师。滕城古有滕文公庙、孟子庙等庙宇,县城里外旧时也有文庙、孟庙、文公庙及书院学宫等等,均属官府创办。民间和私家也踊跃办学,古镇级索旧有学宫,古村盖村旧有王氏私塾,滕城北门外旧有颜家楼,今名颜楼,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庄到清代竟有三个学屋,“当地称东、西、后颜家学屋。当时官府民间齐心办学蔚然成风,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盛极一时。道教依滕城文公庙为领庙传播道教文化,在周边广建庙宇,在民间广收门徒,定期举办庙事活动,公开演奏古代礼乐,当时演奏的《商宫大调》、《周颂》等古曲,今在民间古乐班里还在流传,要比现代演奏的古曲《汉宫秋月》至少要早一两千年。佛教又称释教,到北魏时期在这里更加流行。据传,今滕州城区的龙泉寺始建于北魏,寺内的龙泉塔也始建于唐代。龙泉塔经受了千年沧桑和战火的摧残,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已是满目疮痍。建国后,政府与地方出资重修,不仅保存了昔日的佛教文化,同时也为古滕文化增添了亮丽色彩,今已成为对外开放认识滕州的主要标志。 古滕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上世纪70年代在庄里西出土的滕国编钟,经清理后由音乐家演奏的乐曲录音,由县广播站向社会播放,顿使纵跨年时空的周代古乐飘扬在古滕大地上,听众无不精神振奋。《滕国编钟声悠悠》的录音报道,至今仍使人们记忆犹新。年5月18日,《联合日报》文史专版首推学术论文,再度向社会展示滕州儒墨文化和科圣墨子,鲜为人知的是论文中提及的《周易》善本,出自小邾国国学,国学就在今滕州城区小邾城街,算来大约有两千七八百年了。
五,古滕八景
滕州为鲁南大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众多,有“善国”之誉。古滕县八景,为许多文人所称道。
(一)、龙岭晴云
“龙岭晴云”即登临龙山欣赏云天的景观,其特点是不可重复性。
龙岭即龙山,在滕县城北二十华里处。龙山自峰顶向东北绵延数十里,整个山体像一条昂头而卧的巨龙,先民谓之“龙山”。山上古木参天,芳草繁茂,怪石交错,壑深沟险,有龙泉寺、九块石、老牛洞等伴随着美丽传说的景点,给龙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为自然景观积淀了文化底蕴。
到龙岭看云,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象。春天,阳气上升,在碧空上化为白云朵朵,舒卷自如的云团,像大海的潮起潮落。夏雨过后,不同形态的云阵翻滚变幻,豪迈奔放、博大精深的夏云,与坚实静穆的山体遥相呼应,并以绚烂的色彩,诠释大自然的秘密。秋天的云,色泽浓艳绮丽,游走在朗朗晴空之上,像彩笔写意,展示着天地间的无限禅机。冬天,大地删繁就简,万里云天却雍容华贵,尤其是大雪过后,那意犹未尽的冬云,不时地俯下身子,向游客诉说来自北国的掌故。通过龙岭晴云,游者在叩问天地、解读世相的思考中,也反思着自己。进入这样的境界,对于追名逐利者,是一次灵魂飞升,对于无所事事的酸秀才,则是一次面对现实、亲近天地的精神洗礼。
今天,我们在品味“龙岭晴云”这一称谓时,还能感受到滕县人开阔的胸襟,叹服他们为这处景观赋予的浓浓诗意。县城北枕龙山,可以说,这处风物已经成为滕县的标志,在为滕县八景命名时,滕县人把本来称作“山”的龙山改为“岭”,这一字之改,大概不是出于修辞层面的考虑,而是觉得北有泰山,东有蒙山,相比之下,龙山应该屈居“岭”的地位。在安守乡土的农耕文明时代,也只有滕县人才有这样的胸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立足滕县,放眼四海,把世界的每一处高地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性的比较,杜绝夜郎自大心念的抬头。他们在把龙岭列入八景时,依托的是山岭,彰显的是晴云,使静中有动,虚中有实,为一条有限的山脉赋予了无限境界。
(二)、谷翠双峰
“谷翠双峰”指的是谷山双峰并起、气势恢宏的景观。
谷山位于滕县城东北约三十华里处,因景色奇壮、传说动人而闻名一方,成为人们登临探险的去处。
谷山底部是整一的山体,其上则是两座拔地而起的奇峰。两峰之间,植被浓密,像披在山峰身体上的华丽翠袍。相传,这里有着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男的叫谷郎,女的叫翠云。他们自幼在一起上山打柴,下地耕作,渐渐地,两个年轻人萌生了爱慕之情,两家父母也乐意促成他们成为夫妻。在乡邻的撮合下,两家定了亲。成亲那天,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在拜天地的时候,应该是新郎在东,新娘在西,以体现男尊女卑的古训。一向不拘礼节的翠云,站到了东边的上位。司仪告诉她不妥,令他们调换位置。翠云不从,谷郎对妻子的坚持也表示赞赏。可是,在等级森严的乡村,这对新人的态度成了大逆不道之举。此事,惊动了谷姓的族长,他闻讯赶来,下令取消婚礼,解除婚约。这时,翠云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忙认错。谷郎却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了族长,宣布他与翠云已经成为夫妻。族长大怒,下令把这个谷家逆子重打五十大板,将翠云逐出家门。就在那些起哄的人准备动手时,翠云和谷郎变成了两座青山。
这对有情人挑战男尊女卑的壮举,感动了谷家族长,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男女。族长宣布,今后,谷姓新人举行婚礼时,让新娘子居于东边的尊位。这个风俗,先是在谷姓中推行,后来传遍了整个鲁南地区,并一代代延续下来。
谷翠双峰的传说是美丽的,而两座山峰的风姿同样美不胜收。远远望去,那翠云化作的东峰,高米,犹如一位任性的新娘,谷郎变成的西峰,高米,酷似一个宠爱娇妻的绅士。一对有情人相视而立,牵手相连,有着说不完的情话,享受着绵绵不尽的甜蜜。
如今,谷山已经成为旅游风景区,与莲青山和龙岭遥相呼应,欢迎着来自四方的游客。
(三)、微湖夜月
“微湖夜月”指明月与微山湖相映生辉的景色。
滕县西临微山湖,在皓月当空的夏秋之夜,清风徐来,微波轻荡,约三二知己,泛舟湖上,采青莲,品美酒,听渔歌,赏夜月,为高人雅士的精神盛宴。
微山湖烟波浩淼,连接山东江苏两省,襟带滕峄铜沛四县,它雄视洞庭,气吞洪泽,左扼津浦,右跨运河,前裾沂蒙,后履芒砀,风景秀美,位势险要,有“黄金水道,日出斗金”的美誉。湖水常年清澈,朔风怒号的时节极少,多是性情温柔波澜不兴的姿态。太平年月,运河舳胪蔽空,湖中渔帆点点,两相呼应,互为风景。
年冬天,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从江苏盐城新四军总部去延安,路过微山湖,挥笔写下了《过微山湖》的诗篇: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到微山湖赏月,感受的是静态之美。中秋之夜,晴空万里,皇后般的明月款款地步上中天,把银辉铺满微山湖水面。月华黯淡了万家渔火,天地一色银白。置身扁舟之上,心中的一切杂念都被湖水淘洗净尽,情感世界变得博大空灵,生命随着明月在天空遨游。几朵悠闲的白云,提示天幕的碧蓝,数只不眠的水禽,以温柔的低吟凸显湖中的幽静。这时候,你会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想起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想起《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四)、趵突跳珠
“趵突跳珠”是指荆泉的腾涌气势。
荆泉位于滕州城东北的后荆沟和俞寨附近。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对荆泉作了记载,后来的地方志,屡屡提到荆泉,称“水注成潭,面积亩许,冬春不见其涸,夏秋不见其溢。”明清年间,荆泉水势旺盛,喷涌如柱,高可逾尺,声若雷鸣,且泉头众多,有“亘古名泉,趵突跳珠”之称,为古滕八景之一。
当年,水面平阔如镜,倒映天光云影。岸边遍植嘉木,苍翠的树冠与奔腾的泉水比试葱郁。自由的鱼儿在潭底往来翕忽,展示生命的尊贵。潭中的泉眼涌出珍珠般的水花,自潭底升达潭面,波纹粼粼,愈显幽深。树上的黄鹂、百灵、喜鹊、伯劳,与风声水韵齐鸣,将天籁播扬到城里。当日垂西天,袅袅炊烟与晕染的夕照互为绚烂,迎接步上蓝天的皓月。银光流泻之际,天上是繁星明月,水中有明月繁星,天光水影,难以分辨。那是何等的景致!
泉边碑刻甚多,其中的一通诗碑刻有描绘荆泉神韵的诗作:
晓驰匹马出滕城,观得双泉最有情。
南北怒涛如趵突,高低声吼似雷鸣。
味涵曲蘖冰壶泻,光澈琼瑶雪窦倾。
从此疏源流不尽,万年国计赖泠泠。
荆泉秀外慧中,纯而不薄,美而不艳,千年流淌,滔滔不绝。据权威部门所作的水质分析,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优质矿泉水。荆泉水量充沛,输送方便,是最佳的天然水源。通过不同的输送渠道,无尽的泉水扬珠吐玉,源源不断地注入城区。邑人饮荆泉之水,纳山川灵气,成人杰名士。“善国”之誉实不为过。
(五)、池莲四面
“池莲四面”为滕县古城的一大美景。
明朝初年,滕州知州薛义修筑荆河坝堰,引河水注入护城壕,结束了城壕经常干涸的历史,为屏障功能赋予了观赏的元素,增加了城池的灵性。而后,人们在壕内种植莲藕,转眼间,团团翠绿生满壕沟,清波如练的壕水中,布满了新的生命,让善于“比德”的滕县人,生活在“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莲怀抱之中。夏日,白莲如雪,红荷如霞,水光在楼,花色在水,花香袭人。出城纳凉的城里人与前来观景的乡下人,友善地打着招呼,共同陶醉在荷花争奇斗艳、荷叶铺天盖地的景色里。当夕阳西下,朗月升起,画舫里亮起灯笼,歌声流荡在水面,置身芙蓉世界的游人,恍若安家落户到西子湖中。
一向恪守“忠孝传家、诗书继世、耕读为本、经商有道”的滕县人,以护城壕里的荷莲为题目,作了许多诗文歌赋,自励自勉。也有人不作引申,抓住莲的本质,专门咏赞“池莲四面”的视觉之美。有诗赞曰:
置身曾到凤凰池,又睹芙蓉艳锦陂。
漫诩河阳春色满,恰欣玉井夏风披。
回环面面三千朵,净直亭亭十二时。
沼上不禁怀仲一,南熏琴韵正相宜。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县城一度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年3月中旬,台儿庄大战前夕,日军濑谷支队向滕县发起猛烈进攻,驻守滕县的国民革命军第师进行了英勇抵抗。侵略者以重炮对县城南墙进行轰炸,驻守官兵大部分阵亡。为了牵制日军,为台儿庄主力部队布防争取时间,师长王铭章抱定“与县城共存亡”的信念,决心死战。17日下午,日军从炸开的南城墙豁口攻入城内,用机枪对我军进行疯狂扫射。王铭章师长亲自指挥残部进行巷战。由于日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惨重,逐渐失去指挥,王铭章师长壮烈殉国,滕县县长周同坠城殉职,县城变成一片焦土。“城门失火”,自然“殃及池莲”,加之后来的人为破坏,“池莲四面”的景观到建国初期已经荡然无存。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墙和城壕被夷为平地,池莲没有了再生的条件。
如今,滕州人民把视野放宽,把微山湖看作是西城壕,从滕州城驱车欣赏“微山湖湿地红荷”的遮天蔽日,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池莲”得以播展复活。
(六)、文公古台
“文公古台”为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所筑,位于姜屯镇滕城村,系滕县境内的重要景观。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灭商之后,把滕地封给其异母弟弟叔绣,立滕国。在群雄争霸的时期,滕文公在位。他执政期间,礼贤下士,广施仁政,把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国治理成“善国”,写下了滕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滕文公还效其先主“经始灵台”的德政,在开阔地上筑台,与民同乐,留下了历史见证。
清朝末年,文公台上兴建了真武庙,这是文公古台的鼎盛时期。真武庙的标志建筑为真武大殿,塑有威严端庄的滕王坐像,大殿后面配以炮楼式建筑。登上楼顶,东观霞光普照,西赏微湖帆影,南望楚天祥云,北瞻泰岳如黛,顿感天高地阔,尘虑全消。
文公台前,东西两侧的灵沼池为庙产菜园,瓜果菜蔬秀色诱人。台正南是一座戏台,每逢节庆,尤其是农历三月三的庙会,都有各路戏班登台演唱,展示才艺。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来这里焚香跪拜,祈福消灾。台上原有文公祠,《谒文公祠》一诗赞曰:
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
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
世事游移,桑田沧海,文公台历经劫难,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年以来,滕州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文公台,在保持原有台基的基础上,兴建了仿古双檐文公楼和相应的配套建筑。文公楼高数十米,画栋雕梁,飞檐碧瓦,再现了昔日楼台盛景。正厅内,塑有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蜡塑彩像。楼两翼为对称式仿古游廊,内有滕国十大名人雕像。古台前,两株古槐虬枝参天,东西对峙,交相辉映,使古台愈显肃穆。槐树相传为唐贞观年间所植,千年古树,夏日绿叶蔽日,冬日铁枝轻舞,当地人称为“树神”。文公台东侧的古碑林,荟萃了唐代以来的三十余块碑碣,比较著名的古碑是宋代的《圣谕碑》,相传为大书法家黄庭坚所书,上有宋太祖赵匡胤“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的圣谕,游者面对这富有深意的文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七)、真仙灵柏
“真仙灵柏”指的是东郭镇前村张天师府花园里一棵名叫万年松的古树。
张天师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景观之一。第一代张天师是东汉初期的张道陵,系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八世孙,祖籍丰县,光武帝年间出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顺帝时在四川创建道教,被尊为天师。相传,他一百二十三岁时在青城山飞升。此后,他的长子张衡嫡传为第二代天师。就这样,一代代天师不间断地传下来。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于年2月去台湾,年病逝后,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六十四代天师。滕县的张天师系多少代传人,无从查考。
因为“真灵仙柏”生长在天师府的花园里,世人相传此树为张天师所植。据文献记载,其树“形状如盖,阴一亩余”,树上结有奇特的松果,呈人头状,鼻眼分明。人们视为灵物,来树下供香求子的人络绎不绝。有诗赞曰:
岁寒同其后凋身,况复逢仙更葆真。
翠叶任夸田子道,浓阴争颂寇公民。
未从汉帝台为用,曾立殷人社有神。
龙化莫随松共去,森林长伴八千春。
建国前夕,仙柏遭人砍伐,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八)、塔影高标
“塔影高标”又名浮屠峙玉,是古滕八景之一。
在县城东郊,荆河西岸,高耸着一座巍巍古塔。每当斜阳西照,霞光万道,荆河水面上的道道涟漪,与塔影远山相映生辉,景象奇丽壮观。
古塔俗称龙泉塔,原是龙泉寺的一座佛塔。龙泉寺建筑恢宏,从远处便可望见黄墙碧瓦,苍松翠柏。寺内,正中大殿气势雄伟,两侧庑殿庄严整齐,殿内佛像栩栩如生,碑房里的碑刻琳琅满目。清末民初,龙泉寺建筑群倒塌,仅存古塔,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关于龙泉塔的始建年代,因为资料散失,无从定论。有人从清代道光版《滕县志》中的一首诗作中推断,龙泉塔可能建于唐代元和年间,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龙泉塔为砖石结构,塔身呈八角九级,高四十三米,塔底直径为九米。塔底部有佛窟一间,塔内有存佛窗四间,可惜佛像已经流失。千百年来,龙泉塔饱受风雨侵蚀,经受了康熙七年特大地震的考验,依旧巍然耸立,足见其坚固程度。
年3月,台儿庄大战前夕,日本军队对滕县城进行了狂轰滥炸,古塔遭受战火摧残,塔刹倾毁,挑檐斗拱脱落,塔身伤痕累累。年7月,地方政府拨出专款,进行全面维修:清理了倾倒的顶层塔室,砌垒了第九级塔壁和券门,用混凝土浇灌了塔顶,安装了八瓣金属莲花座和宝葫芦塔刹。并在各层挑檐上方凿槽,浇注钢筋混凝土埋藏式圈梁,加固了须弥座,外以青砖封面。整修后的龙泉塔更加雄伟肃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荆河之滨。
现在,滕州市人民政府把这里开辟为龙泉文化广场,在龙泉塔旁边建有王学仲艺术馆、汉画像石馆、墨子国际研究中心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群,龙泉塔高标独立,成为滕州市的重要标志
《善的赞歌》
《华夏滕姓通谱》副总编滕光荣辑录
绿滕天弘扬滕氏文化传承為善兴滕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wh/342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