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滕州人要了解本土历史感受先贤文化,这个


滕州市官桥镇文化资源丰厚,是年北辛文化发祥地、薛国故城所在地,拥有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前掌大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涌现了造车始祖奚仲、商汤左相仲虺、招贤纳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汉家儒宗”叔孙通、布衣丞相公孙弘等先贤名士,“好客、好德、好学、节俭和勇于担当”等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不已、生生不息。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一、人类文明的曙光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东夷文化的繁盛期,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源头,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北辛遗址于年冬至年春由中央考古队和滕县博物馆联合发掘,以独特的文化面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并被编入教科书。北辛遗址创造了16个文化之最和文明之源,发掘的陶器底部酷似鸟足的刻划符号,被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北辛文化上承后李文化,下拓大汶口文化,文化序列延绵不断,代表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北辛遗址地处东龙山西薛河、平原沃野,最适宜人类居住,北辛先民在这里择址居住,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并已能畜牧饲养、织网撒鱼、手工制陶,体现了物竞天择、人定胜天的发展思想。北辛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文化,最早的部族村落在这里发生,氏族成员群居生活,集体劳动、抱团取暖,共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野兽侵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合力攻坚、共克风险的集体协作意识。

二、“好客”文化

孟尝君田文以“好客养士、闻客自喜”而闻名天下。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在薛主政期间,广招天下贤才,门下“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并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孟尝君对其门下食客及其家庭体贴入微,每每“问亲戚居处”,而后“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因此,“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人人都把孟尝君当作“亲己”。太史公称“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孟尝君以“广纳贤才、闻客则喜”为世人传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精神至今始终如一,成为“好客山东”文化源头。

孟尝君姓田名文,袭父爵,封于薛,战国四公子之一。

三、“慈善”文化

孟尝君以“焚约市义、乐善好施”的善心义举而广为世人传诵。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在薛邑大力发展商贾的同时,通过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一年,派冯谖替其收租,当召集应还债之人讨还息钱时,发现多数债户交纳不起,冯谖便逐一验对债券,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定立还期;无力偿还的,以孟尝君名义予以豁免,并当众焚烧债券。老百姓感动万分,齐呼“万岁”。冯谖说:“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又一年,齐泯王听信谗言,罢免孟尝君相位,并遣其回封地。薛地百姓得知后,家家扶老携幼、百里相迎。孟尝君这种“焚薛邑券书,以捐之”的慈善精神,蕴含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广为社会大众接受。正是这些慈善文化、慈善思想的浸润和发扬,促进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风习的形成,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好德”文化

仲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倡导“以德治国”思想的人之一,其《仲虺之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成为千百年来国人“修德”、“厚德”的至理名言。而“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则首次提出了“以德选官,论功奖赏”的观点,强调“品德”是选用官员的第一位要素,与如今干部选拔任用、德能助绩、以德为先的选贤用人理念不谋而合,其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仲虺之诰》一文,记载于《尚书?商书》篇。

仲虺,姓任,又名中垒,商汤左相,奚仲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他辅佐成汤灭夏,曾为商王朝建立制订立国大纲,告诫成汤及其子孙后代如何“立身、主政、用人”,其历史功绩流传千古。

五、“好学”文化

公孙弘四十岁始发奋读书,二十年后学有所成,六十岁以其贤良被汉武帝征为博士,其“勤奋好学、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世人学习。据《汉书?公孙弘传》载:“公孙弘,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先后任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封平津侯。在职期间,广招贤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zy/34257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