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青未了岁月里的老蒲扇齐鲁壹点


马西良/文

农村有个谜语:“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三冬常在家中坐,三伏之日显威风。”大家张口就会说扇子。扇子过去农村祛暑降温的主要工具,一把扇子在手驱蚊降温赶苍蝇,一把蒲扇在手,就会拥有一个清凉的夏天。蒲扇,永远也抹不掉的对乡村岁月的记忆。

前几天,气温陡升,天气炎热,几个朋友在农贸市场闲逛,偶尔看见一个摊位上有几把做工精细的蒲扇。感到非常稀罕,几十年前家家必备的蒲扇,如今倒成了稀罕物了,已是多年不见了。一问摊主:“这种蒲扇做工精细,现在成了文化遗产工艺品,别的地方买不到。”一问价格9元一把,五个人只有三把,没有买到的还感到遗憾。

过去一入暑天,天气闷热,树上的知了不分黑白的叫个不停,不知疲倦的大黄狗也躲进树下,趴在地上伸着长长的大舌头“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农村那时没有电扇,更谈不上空调了。一家老小拿着板凳、拉一领高粱席,带上一暖壶水,往河边树林找凉快的地方。大人每人一把蒲扇把孩子搂在身边,“呼呼”就扇起来,阵阵清风吹来,大人孩子都感觉清凉。晚上更是离不开扇子,既防暑降温又驱赶蚊蝇。

蒲扇,不是芭蕉扇,它由蒲草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炎夏可用来扇风,得一份清凉。古代也用来在煮药时,药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

扇子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据说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

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扇子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是文人骚客的文房雅具,因而产生了不少与扇子有关的趣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放在摊位还就无人问津,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一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专门写了《白羽扇》赞美蒲扇:“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pǐ),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更是把蒲扇写得出神入化了。

蒲扇纯天然植物做成,来自江河湖泊,轻巧玲珑,手握一柄蒲扇,不仅消暑降温,而且对于肩周炎等患者还有治疗效果。热可以扇,坐可以当垫。大暑天为了不让孩子受蚊虫叮咬,母亲们一个整夜扇子都不会停,把对孩子的爱凝聚在一把蒲扇上。过去老年人行走时,总是把蒲扇放在后背褂子里面,褂子不贴身,凉快透风。

当一件件,一幕幕,随着时间的流逝,滑落眼前,随即溜走,我们抓着的,也仅仅是记忆。这种历史的传承,记忆的文化。一把蒲扇,清凉一个夏天。一把蒲扇,勾起了过去岁月的追忆。圆圆的蒲扇,扇出对乡村生活的记忆和一段段乡愁!小小蒲扇,于慢慢光阴长河里馨香流长!

———————————————————————————

马西良,山东滕州市人,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小说月报》、《散文百家》、《散文》、《光明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当代散文》等海内外多家报刊发表通讯、散文、随笔、小说作品万字,出版了散文集《眷恋》《沉香》和文化读本多部。几十篇散文获国家省市大赛奖励或选入国家年度散文作品集。

壹点号梧桐夜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zy/34263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