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但我见证了枣庄人悬壶济世的百年沧桑
作者:吴振华黄庆生
来源:枣庄档案
电影《我不是药神》剧照
年后,枣庄医药商业一度兴盛,滕县的万和堂、中和堂、同仁堂、裕德堂,枣庄的庆裕药栈,薛城的怀济堂等药店,都是资金雄厚、批零兼营、职工在10人以上、享有声誉的药店。
滕县中和堂年于台儿庄、年在县城西门里、年在峄县城内分设中和堂药店,批发业务达周围邻县,盛极一时。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我国民族工业商业发展不易。年3月,日本侵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矛头直指滕县,我国军队誓死抗击,发生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是役,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事迹彪炳青史,日本侵略军的侵略罄竹难书。敌蹄到处,烧杀抢掠,医药商业也遭到严重的摧残。
滕县东中和堂、同仁堂、五州西药房等毁于日军炮火;薛城地区15家药店、诊所遭焚掠;峄县城内所有的中、西药店被洗劫,中和堂药店成了日军的马棚;台儿庄镇内13家中、西药店和5家医院、诊所都毁于战火,一年后始陆续复业。复业后,物价飞涨,生意萧条,资金日趋短缺,业主勉力谋生,医药商业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一蹶不振。
原枣庄同顺兴药店、中西药品运输合作社旧址
抗战胜利后,药店店东满怀再展宏图的期望。可是,物价仍然飞涨,苛捐杂税依旧,军特地痞横行,只有如数交捐,噤声莫论国事,资金日下,兴业成为泡影。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的医疗保健,对医药商品视为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实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枣庄医药商业获得复苏,人民安居乐业。业主们以亲身的体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行医为主的药店、药房公私合营。私营店的店东,有的是公私合营店铺的副经理,其余的人,量才安排,发挥其长。继而转为国家干部、职工。人老了,享受退休待遇,子女由政府安排就业。
一些店东当选参政,峄城中和堂的王郁芬,被选为峄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原滕县大华药房的郑健民,被选为枣庄市第四政协委员,原枣庄庆裕药栈的梁克强,是枣庄市医药公司财务科科长、枣庄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枣庄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人民代表。
枣庄医药公会成员年合影
旧时的药店,以盈利为目的,集中在城镇,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药店转向农村,或在本籍家中,或在有集市的村镇,贫穷地区就很稀少了。山亭区的水泉乡和辛召乡,都只有1家药店,辛召乡的仁和堂,只有店主杨学增1人,资金只有60元,常以当地产的中草药为病者治病。
解放后,国家陆续建立由中央到省、地、县的国营医药(药材)公司,建立全国性的医药经营体系,以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经营宗旨,医药批发业务由国营医药商业专营。枣庄市于年成立药材公司,年扩大医药采购供应站,并不断下伸网点。年,国务院和省政府设医药管理局,对医药行业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
年,枣庄市成立山东省枣庄医药公司,为市局级单位,全市医药行业的主管部门。在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政策中,除市驻地外,在各区均建立了医药公司。到年,枣庄市医药公司下属有医药、药材、医疗器械3个采购供应站;峄城、薛城、台儿庄、山亭、滕州5个县级药材公司,在乡镇有10个经营组;在城市、矿区、乡镇有20处零售店。过去缺医少药的水泉、辛召等地,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医药部门也送药上山区,在水泉乡辛庄设经营组,方便医疗部门就近购药。
枣庄同春堂药店原貌
医药商业经营的品种,旧时中和堂等药店不足千种,现在枣庄市3个采购供应站,经营的商品、门类齐全品种有余种,滕州药材公司也有余种,不论那一种商品,均超过了旧时。
医药商品的价格,显出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旧时药价,收购时压级压价。出售时,批发价随行情上下,零售时从不明码标价,一些行医为主的药店,往往视病人定价,俗语有“黄金有价药无价”之说。
国营医药商业建立后,国家实行微利政策,统一分级管理,药价由稳定走向统一。零售店出售的商品,明码标价。枣庄市国营医药商业,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政策规定,年物价大检查中,获得全市物价免检第一家的荣誉。药品从年到年,国家进行7次大幅度的降价。例如青霉素,解放前全是进口,最贵时售到1两黄金10支,解放后国产问世,年20万单位的1支售价仅2元,现在40万单位的1支售价不足0.30元,青霉素由稀贵药品变为医疗中的常用药。参茸补汁、银耳补汁、人参蜂王浆等滋补保健药品,已到寻常百姓家。
现在医药商品的销售量,比解放前不可同日而语,比五十年代也大幅度的增长。例如青霉素,解放前销量很少,年达余万元,年枣庄市国营店医药商业总销售额超过1亿元。
高桥广德堂药店
在服务态度方面,旧时药店热情接客、方便顾客、夜间售药,但仍不及国营医药商业救死扶伤的精神和人民之间的阶级感情。当地方上发生灾情、疫情、工伤或中毒事故时,国营医药部门不分供应区、不分昼夜、不计盈亏,千方百计地以最快速度,供应所需的药品。如是重大的灾情或事故,医药部门则全力以赴组织货源,在各地支援下满足供应。上海、济南等地医药站,多次以快件赶最近的车次,发运我市面上所需急救药品。
年6月,官桥煤井的工人严重烧伤,所需的急救药品,在济南为赶时间,经铁道部特许,命令南下的特别快车,在官桥车站临时停车1分钟,使急救药品及时到达。在送急救药品中,医药商业尚无机动车辆,年春节后的一天,朔风寒峭,落雨成凌,医院急需药品,职工刘仲衍踏上自行车,顶寒风凌雨,冒冰凌路滑,不顾雨水透衣将药品送到。年夏,职工孟昭祥从峄城到枣庄仓库取急救药品,脚蹬自行车一路飞驰,来回只用45分钟,超前15分钟送给病人用药。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在旧社会怎能做到?在实行经营责任制的推动下,送货上门现成常规,这种服务在私营药店时期,也是难以做到的。
枣庄市国营医药商业在经营中,有意识地开发本市药材资源和扶持地方制药工业的发展。中药在药材公司技术指导下,先后引种成功推广种植的品种有48种,国家拨大量的扶持资金,在年后的10年中,无偿款就有7万元,收购品种扩大到个,自年至年收购数有.4万公斤,投放资金达万元,支援了农业生产,扩大了省内交流,增加了品种出口。
枣庄市制药工业,虽然有“生氏膏药”享誉二百余年,但始终是作坊生产。六十年代后期,本市开始有制药工业,在商业支持下,薛城药厂和枣庄中药厂立稳足限,到八十年代,在经济建设中,制药工业继续发展,现在我市的生产药品厂2家、生产中成药厂2家、生产生物制品厂1家、塑料注射制品厂1家,虽然规模不大,但已为我市制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西药品运销合作社旧址(韩志强/摄)
全市医药商业从业人员,年1月,公私合营时,私营店34家,有人。年国营医药商业有职工人。职工的待遇,在旧时,药店店员大都是家境贫寒,就业要有人保荐,学徒习艺3年,清晨即起,打扫店面庭院,整理货架,装满药材,忙碌一天。到晚上方能学药性、练字、习算盘,平时只管饭,无工资,到年终才有2元待岁钱。店员也小心谨慎,深怕解雇失业,年工资一般5至6元,最高也只有10元至12元,在城市难养3口之家。在同行中流传“赚钱不赚钱,个人图个肚儿圆”,只是个人生活辛酸的解嘲语。晚上店员宿在仓库里,学徒睡在柜台上,那里有宿舍。
国营医药商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是企业的主人,在生活待遇方面,也不断改善,人均月工资由五十年代近40元,增加到年的元。现在单身职工有明亮的集体宿舍;有家属的职工,在城市都住上家属宿舍。近10年,国营医药部门建宿舍投资万元,到年宿舍有2.2万平方米。职工及直系亲属享受“劳动保险条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就业人员增多,与旧社会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抚今思昔,两种社会两种天,两种制度两种情,不是共产党的领导,不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医药商业哪会有今天的发展?
村风,乡村文明积淀
马西良
乡村虽然是朴素的,但是那绿绿的麦田,那清清的河水,牛羊踏过的小桥,爬满院墙的牵牛花,在树梢上摇曳的鸟巢,就像一幅水墨画,把乡村融入了一种和谐、令人向往的境界。
绿化美化的村里道路
周末的一个上午,我骑车回家,白云在天空飘荡,郊外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春节后一直忙于工作,久不闻乡村的味道,心里总感觉空荡荡的,像断了线的风筝。
老家离城区只有十几里路,还没有欣赏够郊区的风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就将我引到了村口。老家不大,全村九百多人,村前一条小河把村庄环绕。村西是漷水故道,虽然干枯的河道已劈为平地,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仍然寻觅出历尽的沧桑。村南不远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九鼎茂陵山,小的时候常常爬上山顶,遥望县城高高的龙泉塔。
村庄被茂盛的树木所掩盖,村里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路旁的整齐的花池,各种鲜花盛开,不仅有长势茂盛的月季、冬青,木槿、红玉兰这些名贵也落户小村。粉刷一新的墙壁上,一条条文明礼貌标语,教育和熏陶良好的村风养成。家家门口放置的绿色垃圾桶,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陋习。昔日坐在墙根晒暖的老人,都跑到文化广场摆弄各种健身器材。洪美叔今年八十多岁了,身子骨仍然硬朗,见我回家,非常亲热。“侄子,你好久没有回家了,看看咱新农村建设多漂亮,水泥路、自来水,出门都坐小轿车,一年四季有花香,比您城里都不差。”他两个孩子在城里做生意都发了财,想到父亲辛苦一辈子,花钱请二老坐飞机,到韩国、台湾旅游,老实巴交的庄稼汉,跨洋渡海游览观光。走在村中,在和乡亲招呼中,感受到故乡人的淳朴热情,一股对家乡的深情油然而生。
村前小路
村里有马、王、李三个大姓,三大家族一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王姓来这里定居最早,马姓自微山湖边携家眷来这里定居,随着人丁兴旺,成为村里的大族。李姓先人原在山里居住,清朝末期,因兵荒战乱,在山里实在过不下去,携带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投奔到岳父家。马姓族人立即在村西划出“伸勺子就搲”的五亩好地,收留他们居住。勤劳肯干,日子逐渐好起来。又在城里做起了生意,家境殷实起来。若干年后李姓后人为感谢马家的收留之恩。邀请周围江楼、江桥、耿楼、万庄、小宫山等几个村的乡贤名人,办了几桌酒席,隆重宴请马府的族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姓族人从屋内搬出一口袋钱,感谢马家的收留之恩,请马家留下五亩地钱。马府的当家人,左手拿了一个铜钱夹在耳朵上,右手提笔在地契上画了押,五亩好田从此永远归李家。马、李两家一枚铜钱的故事,虽然历经百年,至今还广为传诵。
马河口村历来就有尚贤重文的优秀传统。民国初年,村里几位乡贤大户,看到村里穷苦人家的孩子无学可上。出钱集资捐献土地,在县教会的帮助下,建起了全县第一所乡村小学,传授国文、数学、史地、圣经,开展启蒙教育,招收上不起私塾的贫困农家子弟,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后来随着学校的扩大,学生家庭缴纳一定的粮食作为办学经费。一座小学培养了大批的有文化的青年,他们接受新思想快,毕业后投身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去,有很多成为军人、教师、医生,为国家建功立业。
尚贤重文,厚德善商,在这个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种思想传承和历史渊源,使马河口村的孩子好学上进成风,每年都有多名农家子弟走出家门,到高等学府深造,一大批学生毕业又留美留法,在国内外成为科学家、军事家、教授、医生。村里的木工活在外很有名气,该村木工打制的家具、风箱、砖斗在几十里都有名气,据说祖上曾应招修过皇宫。村里几十家人在市里做茶叶、烟酒等生意,成为首屈一指的大老板。
虽然市场上印发的春联,越来越精致。马河口村民特别讲究,总是喜欢请本村的“书法家”,写上浓润地方色彩的春联。谁家有红白喜事,家里总是要把毛笔字写得好的先生,专门请回家,好酒好菜奉上,为自己写上满意的对联。每年大年初一,村民挨家拜年,最主要的是看看谁家的春联写得漂亮。本村李来仪解放前是个教书先生,家里殷实,被划为地主成分。文革期间,每逢春节前,白天他挨批斗、扫大街,晚上村民跑到他家,请他写几幅春联。因为有文化书法写的好,照样受人尊敬。因此,在马河口村“书法家”倍受尊敬,激励着更多的人研习书法,好多村民的书法获得市里的大奖。
淳朴的民风,酿成了优秀的村风。多年来这个村基本上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尊老爱幼,孝敬公婆,邻里和睦,蔚然成风。虽然近几年经济发展了,村民收入高了,依然保持朴素的作风,谁家有点急难事,村民都是主动帮忙。
乡村,有美丽的景色,有清新的空气,那里还有发生的有趣故事。乡村虽然没有城里那么多的商场、公园,但是它有那城市里没有的美丽风景。那风景和乡下人家善良的品质、古朴的民风、老辈传承下来的良好风气,汇成了一幅可爱、自然、厚重的风景画。
更多精彩北京治白癜风的价格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hj/342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