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陈飚风因材施教正己化人


“您就是陈昂的父亲吧?”每每听到有人这样问,陈飚风都很受用。望子女成才,普天下父母皆有此愿,别人能有此问,说明孩子有出息了。

陈昂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学者,他先后做客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机智过人》等节目。二零一五年隆冬的一场大雪让陈昂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诗句“漫天飞雪的日子,一定要约喜欢的人出来走走……一不小心就手牵手走到了白头”红遍大江南北,创造了单首诗歌点击量突破二亿次的诗坛神话。

这不免让人好奇,什么样的家庭会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

二零二二年元旦过后第二周,我们来到了陈昂出生的地方——滕州市级索镇后王晁村。从滕州市区坐公交,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找到陈飚风家,推开门,首先入目的是贴墙而建的书架,《白居易全集》《李清照全集评注》《资治通鉴》……近三十平米的一面墙被上千册书填得满满当当。“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第二届“枣庄市书香家庭”、“滕州市文明家庭”等荣誉证书横卧在几本书之上。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区的农家小院里,能有这么多藏书,着实让人惊讶,却也解开了陈昂成才的秘密。

陈飚风非常痴迷于读书,仅是二楼的书房就藏着近五千本图书,不起眼的地方总是散落着各种各样的书,床头上、桌子下、衣柜里、锅灶旁,毫不夸张的说,别人家的床是木头做的,他们家的床是用书垒的。

陈飚风经常从生活中挤时间去图书馆充实自己,在图书馆读书时他发现图书分类放置有不合宜的会主动归类放置,方便其他读者挑选阅读。一九九八年的秋天陈飚风去枣庄书店买书,他接连读了几本心仪的书,当他选定购买了《雪莱诗全集》准备回家的时候,出了书店门才发现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他急忙去车站买票坐车返程,可是到了滕州已无回家的客车,拿着身上仅剩的几块钱没能坐上出租车,他只好步行回离滕州五六十里的家去了,抱着书到家时已是凌晨三四点钟。

可以说近四十年来滕州市的大大小小书店甚至角落偏僻的书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陈飚风特别喜好文史类线装书,听说大坞镇新华书店存有大量老图书,他多次去购买收藏;得知西岗镇新华书店还存有老图书,他又多次去购买阅读收藏。家中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于陈飚风自己而言,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

正是得力于陈飚风自身不断地学习,他在孩子培养教育方面颇有建树,为学生家长编写了《经典诵读》《艺术欣赏》《德育践行》等书籍二十余册。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陈飚风的理念是以书香浸润孩子心灵,以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树立孩子远大的志向。

爱读书的家风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在这个家里,读书像一天三顿饭一样平常。当儿子陈昂读诵《唐诗三百首》时,陈飚风在读《道德经》。除了给孩子营造好的读书氛围外,陈飚风还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他会给儿子讲述孔子、屈原、司马懿、苏东坡等人物思想及事例,让孩子谈见解谈感悟。久而久之这些历史人物的儒雅风骨、精神气宇就在年幼的儿子身上烙下了印记。自此陈昂也找到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志向。

陈昂五岁写诗,十二岁出诗集。当年如果传出去,这就是常人眼里的神童了,但陈飚风当时并没宣扬,他知道方仲永是如何被毁掉的。甚至到陈昂上了大学,开始在诗歌界暂露头角时,他也提醒儿子要多学谦逊。有一次,陈飚风去车站送儿子返校,临别写下一句劝勉——“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语出自隋朝儒者文中子《止学》)。

中学阶段陈昂先后就读于滕南中学、滕州一中。初中时陈昂对语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学的文章可以当堂背诵。二零零八年,还在读高中的陈昂参加了“关爱震后孤儿慈善冬令营”活动,并受主办方的邀请创作了诗歌《孤儿在雪地里画妈妈》,五年后这首诗歌以舞台剧的形式搬上了美国荧屏。高二那年,陈昂写下了他的成名作《漫天飞雪的日子》,六年后这首诗歌因隆冬的一场大雪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并火遍全国。

在陈昂十五岁那年,陈飚风送给陈昂一个笔记本,本子的第一页上写有“被褐怀玉,非池中物”八个字,后面几页是陈飚风总结的做人道理、处事方法、治学心得。陈飚风对陈昂从小的教育要求是“厚德好学、谦逊守礼”,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陈昂成长为一位正直、儒雅、求真、向上的诗人、学者。

“当我选择做一束光的时候,我已然看清了周遭的黑暗(陈昂《生活帖》)”;“永远究竟有多远,永远短到很多人看不见(陈昂《匆匆而过的是眼前》)”;“你把脏水泼向我,我不怨你,脏水虽脏,却可以把万物洗涤的明亮美丽(陈昂《脏水》)”;“鹅的从容缘于脚下的拼搏,昂首高歌的景色,有几人留意未曾停歇的红掌清波(陈昂《大鹅的哲学》)”。

在乡间,像陈家这样满屋子都是书的家庭并不多。为什么陈家会藏书过万?为什么陈飚风那么爱读书?事实上,陈飚风并不是一位很纯粹的农民。三十年前,他曾有机会上大学,而且已经被保送,但他放弃了。恃才傲物——那是他当年的人生状态。“我要弄清宇宙的奥秘,要弄明白人为什么活着。”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回家,觉得在家读书一样能探究人生。

打工赚钱,买书读书,日子一天天过,家里的书也越来越多。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陈飚风坚持了三十多年。陈飚风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除了他对文化有渴求之心,还因为生活中也有支持的力量。

陈飚风的好古、好读之秉性并非凭空而来,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能考上大学自然是老人的愿望,但他回家务农依旧不忘读书也安慰了老人的一颗求知向好之心。父亲爱读《周易》,爷俩经常互相切磋。

在陈飚风求知生涯中出现的第二个重要人物是——妻子孟桂青。二十七岁那年,他结婚了,此后这个家里得日常都是妻子料理家事,他读书求学。想想这大半辈子,俩人都觉得能遇上对方是种幸运。

孟桂青当年没考上考高中,当时的政策又不允许复读,这让从小爱读书的她心里有千万种不甘。跟陈飚风第一次见面,最让她惊叹的就是他的学识,“他跟我谈苏东坡,谈李白杜甫,他懂那么多,特别崇拜他。”把陈飚风领回家,老丈人也分外欣赏这个准女婿,老人家也是一个爱书之人。

“我们结婚后,能无波无澜地走到现在,跟我父亲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孟桂青说,他们村位于煤矿区,南来北往的客商特别多,在那些人眼里读书是无用的,“书又不能当钱花”,来他们经营的超市买东西时经常会奚落她,“嫁给他你图什么呢?”一次两次还不在乎,听多了,孟桂青也有些犯嘀咕,“爱书也不能这个爱法吧,连自己家的买卖都不好好做。”

听说了她的抱怨,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能有粥喝不就行了?你一定要支持他读书。”父亲的话唤醒她的初心。她开始一本本读丈夫买来的书,越来越觉得日子过得充实。

这几年,孟桂青在村子里经营着一家便民超市和一家爱心书屋,爱心书屋免费对村民开放,农忙节后,小屋内总能传出大人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儿女工作后多次表示接母亲去市里生活,但孟桂青迟迟没有同意,她的内心放不下她的书屋,放不下左邻右舍留守老人的生活,放不下乡下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们。

生活困顿时,有书可读、有奇石可赏、有狗逗,就是陈飚风的理想;意气风发时,他的理想又升为“正己化人”,造福天下。

时常,他也会后悔年轻的选择。如果当时不那么鲁莽,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他总会有所作为,而现在却困在一个小乡村里了。他也担心儿子走他的老路。“我虽然内心笃定,但我知道这里面的辛苦,知道这种人生的风险有多大。”他还有些担心,面对旁人的指指点点,孩子能否受得了,“一家三代,全是在家读书,那就成笑话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造化,陈昂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村里人看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在这家里应验了。

儿子出名了,默默无名于乡间那么多年的陈飚风也终于出山了。他知道,自己能被世人认可,除了靠儿子的名气,还有时代的大势。世人对家庭教育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hj/34267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