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岗镇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厚植文化基因,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丰富和提升了“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置身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民俗文化是美丽乡村的根。乡村是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如何在发展中不脱离“根脉”、不是去“个性”、不丢掉“味道”,是西岗镇美丽乡村建设一贯的努力和追求。该镇在注重特色民间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丰富的同时,设法保护处于“断根”之境的文化遗产,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文革时期,剧团散伙了,一直没再演。这几年,生活越来越好,镇里鼓励我们又重新拾起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要把他传承下去,不能在我们手里丢喽!”谈起剧团发展,该镇栾庄村柳琴剧团团长孔繁武颇有感慨!栾庄村柳琴剧团的复活正是西岗镇美丽乡村建设中挖掘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无独有偶,同样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段庄村舞龙舞狮队也经历着从中断演出到如今蓬勃发展的过程。另外,杜庄村传统手工印染技艺,温堂村镰刀加工技艺,东王村传统豆腐加工技艺,段庄村苇席编织技艺、甘桥村苇箔加工技艺,姜桥村蒲苫加工技艺,高庙村古建筑彩绘技艺等一批非遗文化得到挖掘传承。同时,该镇还依托镇文化站组建了民乐队、秧歌队、腰鼓队、高跷队、旱船队、龙狮队等16支民间文化演出队伍,成立了“西岗镇民间艺术团”,吸纳了余名民间文艺骨干,累计巡回演出余场次,受惠群众10万余人,收到良好效果。
纺车、风箱、煤油灯……,走进西岗镇乡村民俗记忆馆,仿佛置身时空隧道,一件件旧物件把人们带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记忆馆内展品丰富,涵盖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布置富有特色,一件件老物件,记录着西岗人民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的生活历程,原滋原味的还原了西岗“商业小镇、农耕文明、武术之乡、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色。“记忆馆的顶棚用的是编织的苇席,俗称‘福棚’,寓意生活在幸福的笼罩下,中间的‘大红席’,是喜庆的象征,表示生活红红火火。”记忆馆每一个细节设计无不体现着民俗文化的传承。“这个煤油灯,和我以前上学用的一模一样;这个烟袋锅,俺爷爷以前就用,现在很少见啦;这样的风箱,我小时候还拉过呢……”,一件件富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民俗物品,在唤醒大家乡村记忆的同时,也成为保护传承乡愁文化的有力注脚。
传统文化是美丽乡村的魂。在美丽乡村进程中,西岗镇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注重保存好传统文化建筑、历史资料和物品,不但没有损毁‘老东西’,还加强了保护和修缮,让‘新农村’传承‘老文化’。今年,投入专项资金余万元,对王家大厅、泰山行宫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当地特色传统风貌得以生动展现,也让村民在保护修缮中增进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并产生乡土归属感。
一村一品,留住乡愁。该镇注重发掘本土和传统的东西,作为文化提升的切入点,将特色文化有效传承。东王庄村、高庙东村将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水塔作为景观突出出来,既体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情怀,又能够缅怀历史,感受到乡情;高庙南村的御史文化、大王庄村的御厨文化、清泉寺村和柴里西村的古槐文化以及杜庄村的武术文化等得到充分挖掘保护。
“美丽乡村既要有漂亮的面子,也要有文化的里子,每个村子都有它的历史和独有的文化,美丽乡村建设要注入文化基因。”东王庄村对一户闲置庭院进行改造,设立了“孔子学堂”,开办了“四点半学校”,定期邀请学校老师和乡贤对村民和学生进行授课,传播“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真正让传统文化进村入户。同时,挖掘了“豆腐百年老店”等特色文化,开展了“忠厚传家、四世同堂、诗书继世、勤俭持家”等先进典型挂牌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和道德建设引领了乡风文明。高庙村建设岳石文化艺术馆和碧霞广场等也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佳去处。
漫步西岗的美丽乡村,青砖红瓦白墙、亭台楼榭藤廊,红红的大红灯笼高挂在满眼绿色的村庄内,一幅幅涵盖了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中国传统节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新风画廊,吸引着村民纷纷驻足观看。在保护传统文化同时,西岗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引领美丽乡村道德建设。该镇在镇、村、街、巷建设以孝德文化、廉政文化、历史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手绘、宣传画多平米,架树道德灯箱多个,72个村庄“善行义举四德榜”率先高标准全覆盖,在全市树立了标杆……时时处处都能让村民随时随地感受道德文化的熏陶,孝、诚、爱、仁“四德”文化引领村风文明。同时,积极倡树道德典型,先后推树地、市级道德模范十余人,孙开秀、赵曰凯等入选“最美滕州人”,善良淳朴的西岗人用闪光的事迹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
民生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神。近年来,西岗镇累计投入一个多亿,按照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要求,实施了改厨改厕、下水道整修、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在村庄净化上,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率先把环卫保洁委托给潍坊昌邑康洁保洁公司托管;在道路硬化上,实现了硬化路“村村通”、“户户通”;在村庄绿化上,对下水道进行整修并安装盖板,为绿化腾出了空间,选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打造了山楂一条街、广玉兰一条街、樱花一条街等特色街巷,力求做到“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在村庄美化上,精心绘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文化、党建法制、德育故事等宣传画,让群众在潜移强默化中接受了教育;同时,大力推进美在农家活动,对农户实施厕所改造,使美丽乡村向美丽农家延伸。依托村庄原有建筑风貌,对民居进行改造,统一安装大红窗棂,统一黄色琉璃瓦门楼和红漆大门,悬挂大红灯笼,突出北方居住风格和喜庆氛围,形成了特有的鲁南特色。在每个入村口都建设了景观墙,村内原有空闲地带建设了休闲花园。利用村内废弃池塘建设了景点,改造了排污系统,使美丽乡村更有灵气,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西岗镇大力开展了以广场舞为代表的全民健身文化娱乐活动,按照有队伍、有场地、有音响、有指导员、经常开展活动“四有一经常”要求,在村居、企事业单位组建广场舞队伍余支,参与群众超过2万人,广场舞成为最受群众喜爱的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村居、社区文体广场处处洋溢着轻松、欢快的舞曲,广大农村妇女载歌载舞、群演群乐,达到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融洽关系的效果。目前,该镇已成功举办两届农民广场舞大赛,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素质和精神文化面貌。
完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是该镇做实文化民生的又一重头戏。近两年,全镇72个村居全部建成了文体活动广场和农家书屋,配足配齐了各种娱乐健身器材和文化读物,儿童滑梯、高低杠、转腰器、漫步器……种类繁多的健身器材成为群众晨练、散步之余的健身首选。在前寨社区、南王社区、西岗三社区、小杨社区等建成了电子书屋,开通宽带网络,配备了多台电脑,方便社区群众进行网上学习,栾庄、半阁等村组织开展了科技讲座、道德讲堂、读书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极大的拓宽了群众的知识面,培养了农村群众的读书兴趣,营造了一个读书学习、沟通交流的良好环境,让高雅艺术融进百姓生活。
优化便民服务,提升党建服务水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西岗镇对原有村办公场所进行改造,拆除了围墙,建设了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图书阅览、法律服务、老年活动、产业服务、文化展馆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既让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项便利服务,又为群众提供了读书上网、休闲健身、接受传统教育的良好场所。同时,以街巷为服务网格,推选党员街长,具体负责各自街巷的环卫监管、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监督等工作;组织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成立“夕阳红服务队”,帮助做好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形成了“党支部--党员街长—夕阳红服务队”党群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
该镇还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三大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实现订单种植、农超对接,积极开发蔬菜采摘、特色餐饮等农家乐项目,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提高村居建设的积极性,该镇成立了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和考核。按照“普遍鼓励、重点突出、示范带动”的原则,深入推进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优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发挥项目叠加效应。同时,加大资金奖补力度,对通过美丽乡村模范村、示范村验收的村居,分别给予1至6万元奖励,“美丽乡村示范村”升级申报创建成为“美丽乡村模范村”的,再奖励现金3万元。在各项奖补政策的支持下,按照创建行动计划要求,年和年分别创建完成“美丽乡村模范村”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今年,该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圆满完成剩余创建任务,明年,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使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让美丽乡村在有“颜值”的同时,更显“气质”。
小编
想获得更多新闻资讯,收看滕州电视台节目直播,请登录滕州手机台或者扫描屏幕下方的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jt/341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