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关于滕州送祝米的故事,你知道吗


送祝米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寨子里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叫大山,女人叫田妹。夫妻两个勤劳善良,恩爱和睦。大山每日上山砍柴,进林子狩猎。田妹在屋里养猪看狗,烧饭浆衣。有一年,老天爷久旱无雨,地上水干草枯,田里颗粒无收。百姓们刨大山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有了—个儿子,好续接香火;愁的是没有东西吃,树皮、挖草根,日子过得好苦。恰好田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下一个儿子。月母子身子虚弱,娃娃没奶吃,饿得呱呱喊。大山急得没法子,恨不得割自己身上的肉,让堂客发妈儿。寨子里的人家听说了大山的苦处,都在替他想法子。给娃娃缝了新衣,做了鞋帽,就是没得发奶的东西。想来想去,想到了竹子上结的米子。人们从山上摘回竹米,送给田妹煮粥吃。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家生了孩子,各家各户都去送竹米。后来有了粮食,就送新米,送祝米就成了送米,包含贺喜的意思。后叫“送祝米”,取了谐音。

在中国古代民间,孩子出生三天后,家人才可抱他(她)。同时由父亲为孩子命名(乳名)。相传“三天不起名,是个糊涂虫”之说。因此,旧时男孩多起根柱、铁蛋、骚胡、结实、扎根、巴狗等之类的名字,为的好养活。而女孩,一般不起名字。她们小时候叫大妮、二妮。一连生四个女孩就叫“小九”,喻意犯九女星,预示再生就是男孩。女孩到长大出嫁后,则叫着她男人的名字,说是谁谁家里的。假如男人死了,则又叫着她儿子们的名字,开始叫谁谁他娘。真遇有官家的事,要记下一位已婚妇女的名字,那么第一个字是她丈夫的姓,中间一个字是她娘家的姓,而第三个字,则是所有妇人们通用的一个“氏”字。当今兴起专为婴儿起名的行业。

新生儿出生前后的礼俗大多脱胎于先秦的礼仪。到唐代时,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年),皇太子李亨(即唐肃宗)的妻子郭氏生子李豫,三日洗儿时,玄宗亲自前来,赐金盆洗浴。玄宗命高力士赐以酒食,金帛,并命其子为五品官。送祝米的习俗,一直在墨子故里--滕州这块民间文化渊源的沃土上沿续着。新婚夫妇第一胎婴儿出生3天,找本族或是邻里的一个男孩儿,去产妇娘家报平安信,俗称“报喜”。报喜时,挎一箢子装有10个红鸡蛋和几斤挂面去报喜,在路上,男孩必须吃掉一个红鸡蛋。若生男孩儿,上面放一本书和一支笔;若生女孩儿,则放一枝花儿(平安菊),用红包袱皮盖上。娘家设宴招待报喜男孩儿,并给赏钱,还要煮若干奇数的白鸡蛋或生鸡蛋及红糖捎回,并把粥米的具体日期定下来。从婴儿出生那天起,男孩9天,女孩12天为粥米的日期。“送粥米”(方音读作“祝米”。其方音生母独特,无法准确标注)。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婶子,大娘,嫂子,姐妹,亲亲邻邻凡有过来往的总要送上一些米面、鸡蛋、红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弟弟或叔叔携带一只母鸡、一只公鸡,将“粥米”担了送去。随同前往的人员,产妇的母亲、嫂子、婶子、姐妹等带个孩子去,男客、女客都要前往祝贺。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陪产妇说说话儿,讲讲如何喂养婴儿、保养身体的经验和道理。旧时,一般人家礼品数量较少,用两个箢子即可装下。而富裕之家,则车载肩挑,有的还带着佣人。礼品除鸡蛋、米、糖之外,还有金银珠宝、首饰及绫罗绸缎衣料一宗。一般民家送祝米也就用两三个箢子把东西盛了,肩担臂挎着送去。一个箢子里放大米、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子放挂面、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子放挂面、红糖、童衣等。箢子肩挑已远远不行,就改用平板车、三轮车等拉。有的要用好几辆三轮车,招摇过市,以显示富有和舍得花钱。送粥米本是为产妇送去些补养身体的米、糖、鸡蛋等物,太过铺张,就显得过份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送粥米的礼品日益讲究。除米、糖等食品外,还有给新生儿送的各种鞋袜、衣帽、玩具、童车、席梦思床,铺盖俱全。有的开着自己家的车,有的租车满载而往。到产妇家后,客人还要给新生儿见面礼,钱数多少不等,各视经济条件而定。而亲朋邻里等,一般在送粥米前,将礼品送往产妇家,以表示慰问祝贺。送粥米当天中午,还要将他们约来喝喜酒,婆家准备酒席至少要办两三桌,男桌放在堂屋中间,上座必须放两把椅子让娘家男客人就坐,按排五六位能说会道的同辈同龄人陪客。席间要倒茶,递烟,劝酒,啦家常礼短,谈论些庄稼的长势。饭菜一般请民间厨(子)师做上十个菜,一般以酥炸为主叫丸子。最后一道滕州辣子鸡。六七十年代的酒席要做四个凉菜(两荤两素)、两个大件(鸡、鱼)、八个压桌碗。随着生活的不断提高,有三个六、三个八的席(也就是八个凉菜、八个大件、八个压桌碗)。菜的种类也由鸡鱼肉蛋,上升到山珍海味。入席前,陪客要暗示客人到外边方便。然后把准备好的洗手水、肥皂、毛巾递到客人面前,让客人洗手入席。先上四个凉菜,待上大件鸡时,客人把准备好的用红纸封得钱,让上菜人用托盘端给厨师,俗称“赏厨礼”。然后,有产妇的公公或爷爷带着烟酒到桌前“整碗”(现称照席)。寒暄一番:“坒府喜添“一丁”或“千金”,喜酒慢用。”喜桌上要有红糖茶每人一碗。亲朋好友一同参加喜庆酒宴,俗称“喝糖茶”或“吃喜面”。宴席罢后,生了娃娃的媳妇家煮上一大锅鸡蛋,熟后放进红颜料的水盆里,染红后再捞出来。对前来参加喜宴的客人,主家要向他们每人分发若干个红鸡蛋,或是一十九或是二十九不等,给产妇的娘家箢子里放上红鸡蛋、红糖、专制的糖饼和挂面。产妇如生的是男孩儿,对其娘家送来的鸡,要回一只公鸡,若生的女孩儿,则回一只母鸡。

送粥米当天下午,送走客人后,产妇家差人,用桶盛着红糖熬制的糖茶,沿街馈送邻里,称之为“散喜糖茶”。大村庄只散附近的几条街,小村庄则散满全村。所散到的各户,一般为糖茶一碗,男孩红鸡蛋一对女孩一个。告知村人,以示邻里同喜。到婴儿出生十八天时,在邻里找三位不同姓氏的少女,来给婴儿剪胎毛。左三剪、右三剪,后三剪。用红纸包住剪掉的胎毛和一只葱压在水缸下面喻意聪明。

已婚女子分娩,第五天或第七天(县城一带忌七日)娘家备米、面、鸡蛋等食品和一块衣料前往抚慰,称“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称送米、送汤米、送糖米、送米糖、下汤、送乳汁米、看欢喜、吃面、吃大面、做日子等。

锦宴送给宝宝的爱

锦丽华

您可信赖的宴会专家!

订餐热线及地址

市中区锦宴青年餐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ly/34241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