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THEAUUMN
细说饺子
“这道中华传统美食如今火遍全世界(1)”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以面皮包馅,形如半月或元宝形,包好的饺子可以拿来制作成蒸饺、煎饺或汤饺。中文名焦耳、扁食、煮角、箍扎、子孙饽饽寓意更岁交子、团圆福禄。起源地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英文名jiaozi,现在称drydumpling,主要食材包括:面皮,精肉(猪,羊,牛,鸡,鸭,鹅etc),蔬菜,酱料,海鮮(蝦粉、蟹肉),煮法含煮,煎,蒸,炸,适宜男女老少,甚至外国人。相传为东汉张仲景发明。………………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步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步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饺子现在已经成为了北方人不可或缺的过年食品。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历史起源
东汉末年,大约在公元年左右,相传医学家张仲景辞去湖南长沙太守一职,还乡回到河南南阳。时值冬季,天寒地冻,他看到白河两岸的贫苦百姓面黄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冻伤溃烂了,甚为怜悯。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汤药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成碎屑,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食用。乡民吃了“祛寒娇耳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至今,在河南南阳、洛阳地区仍然流行民谣曰:“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那天吃顿扁,不冻耳朵不冻脸”。一般认为,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张仲景所首创,多属于民间传说的性质,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最早记载饺子的文献有两条,一条见于三国时期魏国张揖的《广雅》一书,曰:“馄饨,饼也。”当时只有“馄饨”一称,尚无“饺子”之名,二者都叫“馄饨”,只是在外形上存在一定差别。关于这个“饼”字,宋代黄朝英在《缃素杂记·汤饼》一书中有较为明确的解释:“凡以麪(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由此可知,水煮的馄饨又叫“汤饼”,而月牙形的馄饨,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饺子。另一条记载,见于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曰:“今之馄饨,形如匽月,天下通食也”。所谓“匽月”,就是横卧的半弦月。以形状分类,颜之推记述的馄饨,可以确定就是饺子;“天下通食”,说明当时饺子的普及范围已经很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与馄饨的吃法相同,还属馄饨的一种。到了唐代,饺子才逐渐脱离汤水,不再与馄饨相混淆,确立了单独的食用方式。从考古发现来看,饺子的出现要比张仲景发明饺子传说和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要早很多年,可追溯至年前的春秋时期。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薛国故城发掘,于薛国侯墓中发现了一件青铜簠。簠者,长方形,乃是西周末、春秋初流行的一种盛食之器。当考古人员将器盖打开后,惊奇地发现里面紧密排放着三角形的白色食物,每个个体长约5厘米,表皮有一层粉状物。经观察分析,这种白色食物是用面粉制成的,十分光滑,用竹签轻轻拨开外皮,见到内部包有屑状馅料,已经完全炭化,考古人员及时拍下照片资料,遗憾的是食物标本没能保存下来。这种三角形食物,形似馄饨,又似饺子,考古发掘者在年《考古学报》发表的《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一文,认定簠中的食物就是饺子,并由此推测,饺子很可能就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这一学术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基本被普遍接受。既然春秋时期的饺子都已被发现,那么,饺子起源于东汉、为张仲景首创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明朝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酌中志》是一部比较翔实可信的著作。书中详细地记述了由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他以自己在宫内多年所耳闻目睹的有关皇帝,后妃及内侍的日常生活,宫中规则、内臣职掌从及饮食,服饰等等,全都分别予以记载下来。在正史中是不可能详细地看到如此详细的记载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虽然以记述万历以前的朝廷掌故和当时政治生活而著称,但却很少有如此全面的系统阐述。
我们的民俗研究者便可以根据这些记载参见当时的风俗习惯,更为有意义的是,书中的某些风俗记载还可以纠正后人的某些错误,比如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在北京至晚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了,另外,书中还介绍了司礼监经厂库刻书情况,因为作者开列了内府有版经书的目录,可以使人们考见其源流。
清朝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和“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END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wh/342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