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香美人赋
陕西西安孟鑫
引杯孤酌,对日落波平,萧萧木叶,怎不思量?尔乃持箫登临,遥见孤轮隐于云罅,霞屯水府,争似绛唇初匀脂香!念年来踪迹,书册翰墨空淹留,揽镜自照,负尽青丝三千丈。稚齿韶颜,流纤秾之丽质,腰肢婷秀,舒风流之冶荡。噫!吾尝倦于治经,四书章句,虽典重而谲皇,五经六义,固庄雅而堂堂。轻狂心性,难于考据之谨严,浮花浪蕊,不入大儒之墨香。郑乐淫声,偏好时鲜之俚俗,雕虫篆刻,犹喜骈摛之辞章。崴崴蕤蕤,似无根之浮萍,后知后觉,乃知哀而不伤,诚惶诚恐,方解乐而不淫,战战兢兢,终登雅俗之庙堂。雅则雅矣,过则平板,俗则俗矣,滥则靡靡。《风》之静女,多婉兮而清扬。《骚》之美人,杂香草之淡芳。中正平和,为辞章之美,不偏不倚,是诗文之上!尔乃凑箫于唇,呜呜咽咽,不复向时之沉哀,空灵潇洒,如夜风之浩荡。诗文之道,与人通矣!幼时恣狂嬉玩,荒却学业功课,少时木讷呆滞,沉诗书儒藏。皆偏且执也!而今得悟真知,心如明镜。万卷纵横,敬观群书以储宝,执手佳人,不负年少之轻狂。半为翰墨,半为美人!乃知青衫正年少,莫再辜负好韶光!
开诚布公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作家妙笔书端午
山东滕州荆墨
古人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这一天,各种各样的习俗,竭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美好。而作家妙笔书端午,则有一番别样的趣味,令人回味无穷。老舍先生的端午是情景多变的。他在《赵子曰》中,写端午节这天,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年的端午,老舍却触景生情,写了一首端午诗。诗曰: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抒发的是心中说不尽的感慨!沈从文先生重视端午的风俗人情。他在《边城》中,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的独特的端午风俗了。去看端午赛龙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丰子恺先生的端午则成了祛除疾病的日子。他在《端阳忆旧》中,回忆了幼时过端午的情景: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据说,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至于门上的王字呢,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云。在丰子恺看来,端午种种,寄托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难得的点缀。汪曾祺先生的端午里鸭蛋成了生活的主角。他在《端午的鸭蛋》中,除了怀念著名的高邮咸鸭蛋,还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汪曾祺家乡的端午,时兴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还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此外还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这些都承载了汪曾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林海音先生的记忆里,幼时端午节常玩丝线缠粽子的游戏。她在《我的童玩》中,写旧时北方小姑娘,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的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这样的端午节,充满了无限的乐趣。王蒙先生说:端午,一粒粒梦想的糯米包裹成一枚坚实的粽子。粽叶,如男人的胸怀和大志,包容,让一切粘连,让一切和谐。这或许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更多的思考。
诗歌三首
端午
河南鲁山雷小军五月,我遇到端午一曲古老的离骚绝唱于时光深处遥想滔滔奔流的汩罗江流逝着岁月悠长历史将您的背影拖得老长老长在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深情地吟唱千年风霜千年忧伤千年悲壮千年守望
五月,我遇到端午一把把青翠的艾叶在千家万户飘着药草香腕间五色线胸前俏香囊糯甜醇厚的米香岁月将您的惆怅化为欣慰的目光在春之韵,夏之诗,冬之魂痴痴地凝望燕子斜飞蔷薇飘香榴红似火风吹麦浪
端午节抒怀云南玉溪聂难岁月紧逼端午粽香缭绕着日子汨罗江的涛声朗诵着屈子的诗篇
两千多年的民俗从身影落水的那一刻就写入浩瀚的历史飞进广阔的民间
你试图将所有的忧愤抛下,纵身一跃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窗口辉映着深厚的华夏文化
死神是你的知己吗啊!屈子,在端午人们纷纷把你怀念像怀念自己的亲人
想起屈原
距离端午节的酒仍然迢远想起屈原,想起诗歌的羽翅沉落的汨罗江。那是怎样的沙滩啊秃鹰响亮地闪过天空撒下零乱的足印诗歌的种籽,裸露的历史跳着烛光舞。汩罗江的涛声野玫瑰的歌啊屈原
从水之深处诞生的返依水的母体去吧把你的破草鞋丢在沙滩像一艘系在岸上的小舟让岁月的风雨去激扬不老的《离骚》,最重的抒情理想、热情、痛苦、生命的篝火熔铸的晶体。楚国的幽魂唱着《九歌》上下求索,时间的经纬编织人类的挽歌
诗歌之杯高高擎举;历史的重量深埋经卷。过去有多远山头到水底。生命的灼灼光芒夯实短暂的飞翔粼粼波光萌动在青春的节律和哑语太阳和月亮一对永不牵手的忧伤情人踩着汩罗江速疾跑过距离端午节的酒仍然迢远吗?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楹联诗词作品征集启事
年是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弘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更好地珍惜今天的生活,根据宁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通知要求,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广播电视台和宁夏文联决定,面向全国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楹联、诗词作品征集活动。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引导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的宁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二、活动内容组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楹联、诗词作品的征集、编辑出版活动。三、作品内容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等内容为主。四、征稿时间截止年7月20日。五、征稿要求1、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统一,观点正确,内容新颖,语言优美;2、作品形式为楹联、古体诗词。古体诗词包括绝句、律诗、古风,而绝句、律诗格律要严谨,新旧韵不能混用。3、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4、本次征文不予评奖,优秀作品收入书中,即付稿酬。六、投稿地址1、楹联 电子邮箱:nxmx
.
2、诗词 电子邮箱:wxiaojing12.年6月16日
孔浩书画作品选登
孔浩,字繁修,别署菊庐、悠然居、匡谭草堂等,年6月出生于山东枣庄,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现供职于枣庄日报社。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协理事、中国当代书画家杂志社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杂志社艺委会委员、东莞市观音山书画院书画家等。作品入选全国四届篆刻展,全国四届刻字展,全国篆刻展(获铜奖),二届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二、三届中国榜书大展,中国煤矿艺术节首届篆刻展(获优秀奖),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展,金石永固全国首届篆刻展,山东省三届书展,山东省五届青年书展(获提名奖),山东省首届篆刻展,山东省首届刻字展,山东省五一文化奖(获书法二等奖)等。《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时代文学》等曾专题介绍,20余万字的书论文章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部分作品被海内外友人及文博单位收藏。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引语]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评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关于白癜风治疗药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ly/342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