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别称“寒具”,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而发明的一种食物,因为纪念介子推而有了寒食节,过去在寒食节期间厨房不能用火,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滕州的焦条馓子
馓子在我国是一道极为普遍的食品,南方的馓子多以炸米面为主,北方的馓子多以炸麦面为主,而且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不同风味的馓子门类,种类之多让人一时无法算清。而在滕州的馓子更是与众不同,现在我市市面上主要流行细条的馓子,脆酥焦香,所以也称为焦条馓子,做法上虽与其他地方的馓子看似无异,但是内在的功夫实在是让人学不来的。
王延怿今年32岁,家中祖传做馓子,到他这一辈手艺更加精湛,将滕州的焦条馓子更加发扬光大。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河南郑州专门派人来到滕州邀请王延怿的母亲去传授炸制焦条馓子的做法,王延怿的母亲到了郑州之后硬是住了一个月的时间,还没有教出一个像样的徒弟,最后只能失望而归,王延怿的母亲说:“其实炸馓子非常简单,掌握好火候和油温就可以,难得是在开始发面、撸条的过程当中,做这个工作得有耐心,而且得用巧劲,一般人还真难以掌握。”
每天早晨起床,王延怿一家进行第一项工作就是和面,王延怿说:“现在和面、发面已经简单多了,只要把面粉、水、盐按照适当的配比放进和面机里就可以了,但是在以前这些工作全部靠手工完成,手上没有一点力气根本没办法完成。”面和好之后要擀成非常大的一张面饼,厚约3厘米,然后用刀子切成细条盘在容器中,再将盘好的细条一根一根的用手撸出来,转进另外一个容器中,撸成更细的条子,最后反复重复上述工作,直到条子已经成足够细软,成型的条子非常细嫩,如果用手直接拿起来便会断掉,但是在专业炸馓子的人手中却变得柔韧有余,任凭他们怎么样拿捏都不会出现断掉的现象。
王延怿的手很快,抓住条子的一端很快的缠绕在手上,然后接着缠上几圈,像是缠毛线球一样,最后将缠好的面条团套在一双筷子上,用筷子将面条团拉开放入油锅中炸制,入锅后面条团立刻膨胀变形,而炸制馓子的人更是要眼疾手快,根据颜色的变化立刻转动手腕,让馓子扭一下“腰”,定型之后便可以任期在油锅中飘荡,色泽金黄之后捞出沥干油,最后摆放冷却,就成了我们所常见的馓子了。
没有疙瘩头的好馓子
馓子好吃,易于存放,所以极受人们的欢迎,但是在炸制的过程中却难免在馓子的两端产生“疙瘩头”,这种“疙瘩头”如果存放时间长了时候变得其硬无比,牙口差一点的人是无福享用的。滕州的馓子之所以好吃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疙瘩头”,在我市界河镇皇娘沟村,至今仍有不少人家在制作馓子,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种“疙瘩头”记忆尤深。
滕州交通发达,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之一,改革开放后,一顿也成为全国商贾云集之地,随之而来的便是全国各个地方的小吃,其中之一便是外来的馓子。当时不少外地人来到滕州之后开始炸制馓子和麻花等食品,因为工序的不同,外地人炸制的馓子多有“疙瘩头”,而且馓子条又粗又宽,导致馓子内水分众多,存放时间久了会变得十分软,不容易咬断。但是这种馓子制作起来极为容易,所以价格低廉,市场走势非常快,不少卖早点的滕州人也轻易学会了这种做法,所以一时间滕州本地的焦条馓子大受打击,不少炸制馓子的人也渐渐退出这个行业,另谋他就或者外出他乡,但是庆幸的却是滕州的馓子却在其他的地方开花结果,在济南、济宁、泰安、徐州等地都能看到滕州焦条馓子的影子。
但是在我市,仍有不少炸制馓子的滕州人仍然坚持了制作焦条馓子的传统方法,宁愿少赚一些钱也不会做那种带“疙瘩头”的馓子,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到了现在,焦条馓子依然是滕州人们的最爱,而那种“疙瘩头”也不复往日的辉煌。
在网上,记者曾经发起一项询问,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记忆中的馓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者是什么吃法,有人说用白糖撒在馓子上是无上的美味,有人说拿馓子泡在粥里才是正宗的滕州吃法,有人说馓子泡开水加点香油也是极为不错的味道,还有人说用馓子夹在煎饼里才是最最让人怀念的味道。但是说出这些吃法的人大多已经成年,他们是在怀念儿时吃馓子的一种感觉,也许我们吃馓子并不是为了那种味道,而是一种回忆。
—END—
全媒体编辑:李晓培
特别声明
?凡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j/341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