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腊八节喝的腊八粥,那种甜美的味道,那种急切盼年的童心情趣,时至今日仍难以忘怀。腊八粥给人带来的欢乐,带来的情爱,带来的遐思,着实让人回味无穷!
腊八粥的故事尽人皆知,然而因地域各异又有不同。远在四五千年前,古代中国的先民,把猎取的鸟兽和采集的谷物制成祭品,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当初称“蜡”,后又用“腊”专指祭祀和供品,“腊”就成为“蜡”的通假字。先秦时代十二月称“腊月”,此后世代相传。腊月初八是“腊祭日”,南北朝时已在全国广泛流行,后来又演变为“腊八节”。祭祀时用五谷煮成“粥”,据传夏商时先民们就开始以粥为主食。经过漫长地流传,粥今天叫“稀饭”,滕州及周边地区民间还叫“糊涂”。腊八节这天,用于祭祀的“腊八粥”是特制供品,不同于稀饭或糊涂。腊八粥还有许多的名称,譬如“七宝五味粥”、“百宝粥”等等。
腊八节还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相传,在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且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他在29岁那年,便舍弃王侯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附近,因过度劳累和饥饿昏倒在地。有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成糜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顿觉精神振奋,就在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得道成佛。这天是十二月初八,信徒们便把这天称为“成道节”。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里常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仿善良的牧羊女煮粥敬佛,腊八粥因此又叫“佛粥”,这便是佛教的成道节。佛教文化与华夏文化融汇后,也统称腊八节。腊八节先是传入皇宫官府,接着又传到民间各地。皇帝倡导佛教,煮粥赏赐大臣;民间煮粥养生,也用于施舍。宋代人吴自牧有诗记载说:“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明清时腊八节盛况空前。清代雍正皇帝曾亲自祭佛,并下诏煮腊八粥作供品,祭祀后再分给群臣品享。山东曲阜孔府时称衍圣公府,也有专人掌管煮粥祭祀之事。上自朝廷,下至官府,奉行其事,民间上行下效,一时蔚然成风。滕县北临孔孟之乡,节日这天,官衙民居杀猪宰羊,刀剁案板制作供品;山货湖产沿街叫卖,集市物品种类繁多,千家万户碾米拣枣,五更天起床生火,动手煮熬腊八粥。善男信女还拜佛进香,百姓儿女定亲嫁娶等大事,也选定这个吉祥日子,那时的风俗今还延续。
↓↓↓点击下方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白癜风早期能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j/341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