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di了!
滕州学者竟然在人民日报“激扬文字”
日前,小编阅读人民日报(没错,小编就是一个有深度的妹子)。发现了一篇玄之又玄非常难懂的文章,名约《二耳之听惕励自我》。大体意思就是说用用两个耳朵听声音,提醒自己谨言慎行。(翻译的不对,表打我啊。)
这篇文章的作者名为张西锋,是一位年轻的老墨学研究学者。目前在滕州墨子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说他年轻,是因为他也就是30出头的年纪,说他老,是因为他长得确实挺显老的,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候就开始专研墨子,毕业后又扎根墨学研究。
哎,你看看人家。
痴迷滕州文化,典型的啃书本的好同学啊。
我咋就做不到呢?
经过多方联系
(其实就是打个电话的事),
小编联系上了作者本人,正在村里组织卖土豆的这位张老师
(没错,人家现在是第一书记呢)
很诧异的对小编的学识表达了赞赏。
然后他给我讲了关于这篇文章写作的经过。
一
原来,大约四月份的时候,正在挑灯夜读的他看到网上的一篇关于吴昌硕《二耳只之听》的印章,很多人不明就里。而作为墨子研究人员,要把这四个字的出处来自《墨子》(也就是俗称的墨经了)这一事实告诉更多人,于是写了这篇文章。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投稿给人民日报。本以为石沉大海,没想到一个月后原文不动的发表在评论版。张西锋笑称:如果知道能发表,就写好点了。(你听听,多谦虚)
对了,说到对于墨子的痴迷,小编还有一个爆料,人家都出了两本墨子专著了,一部叫墨论选读,一部叫儒学与墨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买来读读哟。另外,人家张老师还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关于墨子的小说,名字就叫《小说墨子》,目前正在起点文学连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哎,爱墨子到这个份上,我们还能说什么?
好了,啥也不说了,一起来看看这篇在人民日报上“激扬文字”的评论文章吧。
人民日报:“二耳之听”惕厉自我
张西锋
善治局面的形成,有序社会的塑造,科学决策的诞生,无不需要集纳众人之言,兼收各家所长
近代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受《墨子》名句“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启发,制作出“二耳之听”印章,留在身边惕励自我,以此表达不护己短、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胸襟。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善治局面的形成,有序社会的塑造,科学决策的诞生,无不需要集纳众人之言,兼收各家所长。历史上,商纣王不听大臣劝谏,残酷镇压臣子和百姓,最后落得国破家亡;唐太宗虚心纳谏,正视错误和不足,营造出良好政治风气。所谓“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讲的都是要广开言路、纳谏如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过错可以经由自我省思得到发现和纠正,有些则需要通过群众的意见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有时意见可能是一剂苦口药,不中听但却有利于权衡利弊得失,寻得正确决策的答案;有时意见可能是一口长鸣钟,时时刻刻督促领导心正形正,做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有时意见可能是一面镜子,不断提醒干部遵循规律、讲求科学,多角度观察问题,多换位思考、体察民生。
“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好风气的形成有赖以上率下,好的言论环境的培护同样是这样。批评的话不容易说出口,也不容易为听者所接受,能不能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跃氛围,指挥棒就掌握在听者手里。听者只好莺歌燕舞、不喜慷慨直言,积极进言者也难免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只说空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的风气便甚嚣尘上。听者有容纳尖锐批评的雅量,有鼓励逆耳之言的胸襟,对讲者而言就是无形的激励,讲真话、讲批评的话也会蔚然成风。那些讲假话、谎话、恭维话的人,自然就会失去市场。
《诗经》中讲,“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只要出于善意,即使所提意见不正确也不应当受罚,听取意见的人也应当引以为鉴。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提意见、提批评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领导干部涵养宽宏胸襟和大度雅量,党员和群众才会敢于建诤言、愿意提批评、乐于讲真话。
对领导干部而言,“二耳之听”不仅体现在襟怀上,也体现在权力观的谦逊和善下上。延安时期,有农户在底下议论边区政府。毛泽东得知后,通过深入调查发现,确实存在公粮太多加重人民负担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听得进批评,还要做得出改正。常有虚心问计之意,常怀敬畏民意之心,最终都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善听批评、兼听明断,广纳群言、求同存异,这些词汇不只是对一个人修为的褒扬,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切实要求。愈谦逊,愈伟大,这个朴素的道理,值得细细体味。
《人民日报》(年05月18日05版)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人民日报电子版阅读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全身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j/341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