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节气冬至来历习俗美食,还有九九消寒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谭凤元老先生的《消寒图》

今日7时3分,冬至。古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这是一个寒冷的节气——北半球全年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数九寒天”的开始,从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这也是一个温情的节日——“瑟瑟寒风里,叶落萧萧,我只是单纯地顾念住在我心里的那些人的安暖,一如你们顾念我的安好!”

“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从今天起开始“进九”,步入严寒季节。你会唱“九九歌”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因气候不一,“九九歌”也有区别,你老家怎么唱?

看看各地有关“冬至”的谚语

江西: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黑龙江: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湖南: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广西: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山西: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这一天,充满各色诱人的味道

  历史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曾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贺、拜师尊长,阖家团聚、亲朋互馈。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里,忙碌了一年的先人们,从这天开始休养将息,并衍生出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民俗之乐。

  如今,冬至的隆重日渐式微。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所有冬至的记忆恐怕就是各色诱人的味道吧。

北方吃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一到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南方吃汤圆

  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圆之意。

滕州羊肉汤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赤豆糯米饭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这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因为“气始于冬至”。冬至日,人体阳气生发易吸收营养。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菜等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羊肉、鸡肉等都可温补养阳。也提醒:冬至进补,避免滥用补药,易引发疾病。

  冬至寒冷,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病情易加重,患中风者增多,需随时   注意防寒保暖,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以利血液流畅;

  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好心态,焦躁、发怒伤身体;可适当进行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女性需要更多温暖呵护,平常应少吃寒性食物,外出要加强颈、腹部保暖,晚间坚持泡脚,注意养肝、护肝。

天气极寒,别忘问候年迈的父母

  “吃过这碗汤圆,就长一岁了。”冬至的时候,母亲总是这样说。母亲亲手做的汤圆格外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又和着成长的传说。

  吃完汤圆,我们就全家围在一起喝热茶,看腾腾热气在冷空气中久久不散。茶是父亲泡的,他每天都喝茶。但那一天,他环视我们说:“果然又长大一些。”

  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记忆。父亲逝世后,在冬至这天,我常想起他泡的茶,香味至今仍在齿边。

冬至“画九”的来历

  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一如元旦”。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九九消寒”的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断翻新。

  我国最早有“画九”之法。相传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他在狱中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胸怀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慷慨就义。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据文天祥的意趣,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最有代表性的当是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的那种:“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更有韵致的是,斯时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所以杨氏诗以咏之: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九九消寒图》最简单、最普通的画法,是把一张白纸,先画九个大方格,上面写图名,边上写“九九歌”。每个大方格中,再用竹笔帽印九个红圈圈,从冬至日起,每天用墨笔点一个圈。点的时候还有个规矩,只点一部分,以区别不同的天气。有歌词云:“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就是说如是阴天,把红色圆圈的上面一半染黑,如是晴天把下面一半染黑,其余依此类推。等到把红圈圈全部点染完毕,便是回黄转绿之际矣。这样点,便于计算阴晴雨雪天数。照《京都风俗志》的说法,还有“以估来年丰歉”的意义在里面。明代刘若愚《郑中志》记载,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印制《九九消寒图》。

  最喜欢弄《九九消寒图》的,莫过于私塾及学校中的小学生了,他们的消寒图最普通莫过于写“庭前易柳珍重待春风”九字了。先用毛笔写好,再用一张白纸蒙上,用双钩的办法,把这九个字用红笔(当时叫朱笔)影写下来,便都是空心字了。这九个字每字九划,按笔画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杨柳回黄,意义双关,是很别致的一幅《九九消寒图》。

转自:人民日报、国学网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j/34233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