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滕州市 > 滕州市美食 > 中华楹联报2016第5期4版
当前位置: 滕州市 > 滕州市美食 > 中华楹联报2016第5期4版
作家笔下的中国年
湖南怀化钟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重要节日,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日,天南海北的中国人,选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欢度春节。在著名作家的笔下,也有不少关于春节的描写,有记录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精彩纷呈。
沈从文在《湘西过年》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过年的快乐场景:“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过年的热闹情景跃然纸上,真是其乐融融。
“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老舍笔下的春节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给人一种振奋、喜庆、愉快、开朗的感觉,他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写道:“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读来让人流连忘返。
冰心在《漫谈过年》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人们忙年的习俗:“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他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的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品读此文,字里行间,年味是那样的芳香而甜美,浓郁而绵长,充满了向往,也充满了期待。
品读作家们笔下对过年景象的描写,也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让人回味无穷。
崔成岐书法作品选登
崔成岐,字正之,号静园。一九八O年生于吉林省桦甸市,祖籍山东莒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协会员,吉林市书协理事,吉林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吉林经贸学校书画协会艺术顾问。
作品曾入展首届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第二届“平复贴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展、第四、五届中小学生书法节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展、龙乡墨韵第二届全国(重庆·铜梁)中小学教师书法展(二等奖)、“国艺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三等奖)、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评展暨岭南书法论坛(优秀奖)、
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三、四、五届国际书画艺术节(三、四届优秀奖)、上海“海峡杯”首届书法大展(二等奖)、“丝路文化·最美酒泉”首届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并多次获全国大奖。
文化大师的过年
山东滕州 艾兴君
又是一年春节来。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不仅意味着走亲访友、觥筹交错,还意味着漂泊心灵的安抚。此时,过年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是文化的丰美。文化大师的过年,更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老舍先生过年喜欢热闹,每年春节,他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的人都会得到一份小礼品。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他那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玩艺儿、吃食、礼仪、景观。以至于有人读后惊呼,这哪里是篇散文,分明就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其实老舍的名字也和春节有关,老舍出生于腊月二十三,第二天便是立春,父母为他取名舒庆春,就有庆贺春天到来的含义。
梁实秋先生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只是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梁实秋是一种煎熬。梁家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
向来以冷峻示人的鲁迅先生,也曾写过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第二年除夕之夜,鲁迅写信对友人说:“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身居南方的丰子恺先生,其笔下的过年更浓,更香,更温馨。他在《过年》中写到,请染坊里的伙计吃年酒,似乎是丰家过年的“序幕”。送灶时,给灶君吃赤豆糯米饭,甚至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他嘴上,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嘴多舌,讲主人家的坏话。廿七夜祭“年菩萨”是个圣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把这些“年菩萨”都供全了,广结善缘,何乐而不为?
不过,也有反其道而为之的人。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过年方式可谓特别,据说,他过年期间绝不看戏,甚至不许他的家人去看。这个长期在农村生活、体会过农民苦楚的大师认为,看一场戏就花去几块钱,实在是一种罪恶。他选择的除岁方式,通常是奔波劳碌,其忧国之心堪为后世楷模。
现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过年的传统有很多,想过一个真正的年还真的不容易。林语堂先生曾做过统计,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共有多项年俗,例如贴窗花、踏青、采摘梅花灯,现在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已经没有了。反思一下,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心中还保有和珍存着这样的过年情怀吗?
乡村拜年
江苏盐城徐学平
童年的记忆中,每当迈进腊月的门槛我就天天盼着过年了。儿时的乡村,人们生活还不算富裕,但对过年却是格外重视的。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祝福》中说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在乡村,拜年可谓是整个节日期间最富年味的民俗活动了。乡村拜年,与时下所说的拜年是大不相同的。现在拜年无非就是见面时互相问候一声,讨个吉利罢了,而在乡村拜年却要讲究得多,也庄重得多。大年初一起床后,首先要给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们磕头,这时长辈们给孙子儿女们分压岁钱。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后才能吃汤圆,然后跟在父亲后边去给本族的长辈们逐一磕头拜年,然后是左邻右舍,再然后是由近及远的村子里所有熟悉或沾亲带故的长辈们。
几个小时下来,领着我们拜年的大人早已筋疲力尽,但不把全村熟识的老人拜完,是不能回家的,如果疏忽了哪家,大人们便会感到很没面子。孩子们虽然跑酸了腿,跪疼了膝盖,但还是乐此不疲的。那时,物质虽然匮乏,但过年时,每家都要准备些花生糖果等,为的就是不让拜年的孩子空手。富裕的人家还会给拜年的孩子准备一些崭新的毛票作为压岁钱。这样一趟下来,我的兜里总能塞得满满的,从上海的“大白兔”奶糖到地产的水果糖,真是应有尽有。天气虽冷,偶尔也会飘来雪花,但我们心里却总是热乎乎的。
拜年,是乡间的一种习俗,也饱含着邻里的亲情。磕头拜年,这不仅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了尊老敬老,而且就是邻里之间不论曾经发生过多大的不愉快,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只要带着孩子互相拜拜年,给老人磕上几个头,就什么都不再计较了,为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和和顺顺。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了乡村,但儿时在乡村过大年的情景依然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纯朴的邻里亲情,那浓郁的乡土年味,至今仍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如今,在“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倘若回老家去过年,我仍然让自己那年幼的小女儿给祖母磕头。老人家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她说:这比让我吃什么都高兴啊!
春节习俗趣闻
山东潍坊杨炳阳
最早的春节 相传我国尧舜时代有“岁首”之说。夏朝建立后,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头上装饰鸟翼,载歌载舞。到商代就有了祝福“岁首”的活动,这便是春节的雏形。据《尔雅》一书中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都是春节的别称。
最早的春联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战国时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中镇妖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于门旁,用以压邪,谓之桃符。《玉烛宝典》日:“元旦选桃板著户,谓之仙木,今之桃符也。”五代十国时,成都后蜀的国主孟昶特别喜爱桃符。他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木版上写两句吉庆语迎岁。辛写好后,孟不满意,就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后以桃符作为春联的别称。
最早的守岁 据《风土志》载:“蜀中风俗,除夕达夜不眠,谓之守岁。”意为辞旧迎新,万事如意。又有人说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当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最早的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在《通俗编·俳优》中写道:“古代爆竹,皆以真竹蓄火爆之。”因当时没有火药、纸张,古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最早的年画 年画,早在周代就有了。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代就已出现。东汉《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据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民间已有贴门神‘神荼’、‘郁垒’神像。《山海经》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可见,门神是年画的最初形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沿袭至今。
最早的压岁钱 出现于唐代宫廷内。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为了让嫔妃们玩得痛快,宫廷钱库就散些钱给她们。唐代宫廷内春日(春节)散钱之风很盛。后来,此俗便流传于民间。
最早的花灯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末传遍全国。正月十五闹花灯,当时叫“上元燃灯”,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东皇太一”的神,祈求天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
最早的饺子 我国人民吃饺子的食俗由来已久,达二干余年的历史。饺子古时称扁食,三国魏人张揖《广雅》云“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孙胡子,扁食包细馅。《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烧麦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两书中的扁食,都指今天的饺子。
全民阅读有奖征联活动启事
为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力,更好地推动阅读活动的开展,黑龙江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联合举办全民阅读有奖征联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活动主题
通过开展阅读活动,让更多的人使阅读成为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受快乐,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尽自己的力量。
参加对象
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全国广大楹联爱好者。
三、作品内容
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这次大赛,大赛组织机构提示在这次征联中,可以参考以下的视角和内容。
阅读对于民族的崛起,祖国的富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围绕现有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校园之家和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来创作楹联。
可以写某一部优秀作品对自己的影响。例如自己喜爱的、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甚至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某部作品。
还可以撰写书房联、书店联、资料室联、阅览室联、图书馆联等。
利用新媒介阅读,给你带来的便利、喜悦和帮助等。例如:利用手机、电脑、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通过互联网、白癜风医院上海哪家好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s/342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