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信息港APP
经山东省政府同意,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核心区为运河主河道流经的18个县(市、区);拓展区为沿运5个市,由北向南依次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枣庄市。规划实施期为-年,展望到年。
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
PART1
规划背景
(一)基本情况。大运河(山东段)沿线地区与苏皖豫冀四省交界,是贯通运河南北的重要河段,世界遗产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战略地位重要,发展基础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运河(山东段)拥有运河、泰山、曲阜三孔等世界文化遗产,8段河道、15个遗产点入选大运河遗产名录。沿线拥有南运河德州段、中河台儿庄段、汶上南旺分水枢纽、东平戴村坝等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代表性区域。运河功能持续发挥。历史上,大运河(山东段)一直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生命线,是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的交通动脉,有“国家漕运江南四百万,寄径于山东漕河一线”之称。黄河以南段长期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是全省内河航道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传承创新优势明显。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定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划和管理办法,着力打造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根植于齐鲁文化,融合吸纳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形成了诚信、仁义、包容、开放、多元的鲁风运河文化特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持续加大运河沿线和南水北调沿线等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流域水环境质量连续13年持续改善。运河沿线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保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二)存在问题。遗产保护压力巨大。大运河时空跨度大,沿线遗产众多、种类丰富,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保护难度大,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多元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遗产考古挖掘进展滞后,保护修复历史欠账较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传承利用质量不高。对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研究阐发滞后,与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联动不够紧密,文化引领能力不足。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部分优质资源长期闲置,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对遗产保护的支撑作用不足。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城乡建设挤占河湖生态空间,部分河段滨河、滨湖湿地淤积和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航运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河流水质稳定全面达标压力较大。协调机制亟待加强。沿线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完善,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现行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存在矛盾冲突,制约了大运河文化带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建设。
PART2
空间布局
按照重点突破、融合互动、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突破核心区,统筹推动拓展区和辐射区建设,形成核心区引领、拓展区融合、辐射区联动的发展格局。(一)规划分区。核心区,主要是指运河主河道流经的18个县(市、区),包含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是孕育形成大运河文化的主要空间,也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关键区域。包括德州市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临清市、茌平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东平县,梁山县、汶上县、济宁市任城区、嘉祥县、鱼台县、微山县,滕州市、枣庄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其中,大运河文化带的主轴和具备条件的其它有水河段两岸各米的核心区范围划定为核心监控区。拓展区,主要是指运河主河道流经的市,是大运河文化向外逐步拓展与沿线地域文化融合的交汇地带,也是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带的重点区域,包括沿运5个市,由北向南依次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枣庄市。辐射区,主要是指大运河文化进一步向外传播辐射的联动区域,也是支撑和保障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空间,包括除核心区和拓展区之外的地域范围,衔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二)发展布局。统筹考虑大运河文化资源、区位特征、水系特点、河道现状和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着力构筑“一条主轴、一个高地、五大片区、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框架。提升运河文化带主轴。以大运河核心区为主轴,充分发挥线性串联和综合展示功能,依托鲁风运河独特优势,推进历史文脉贯通、南北水脉联通,实现大运河水域、岸线及沿岸珍贵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要素以点带面、有机整合,构筑串珠成链的发展格局。打造齐鲁文化高地。依托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统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阐发和弘扬传承,加强历史文化精神空间的再现重构和展示体验,以儒家文化、泰山文化为核心,构筑贯通始祖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历史文脉的高地,打造中华民族早期起源与历史传承的时空展示长廊,形成与主轴融合发展的格局。重塑五大沿运片区。坚持以文化为纽带,突出各地文化特色优势,完善一体化合作发展机制,形成对大运河本体的空间支撑。德州市,尊重古运河原始自然风貌,建设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聊城市,突出挖掘运河时代商业文明,建设大运河商业文明展示区。泰安市,推动运河文化与泰山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著名旅游和康养目的地。济宁市,进一步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两大品牌,打造儒运融合交汇的文化圣地。枣庄市,突出古城特色、红色文化、鲁南文化,打造“活着的运河”和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区。促进多点融合联动。围绕运河文化主轴、齐鲁文化高地和五大片区建设,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资源,推动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齐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互促共进、并荣共生,加强沿运文化交流合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齐鲁文化独特魅力,形成辐射联动的发展格局。
PART3
河道水系治理管护
围绕大运河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在妥善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上,科学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加强岸线保护,升级水利水运设施,加快恢复和提升大运河河道和岸线保护、防洪排涝功能,重塑大运河“有水的河”现实载体。(一)改善河道水系资源条件。发挥大运河(山东段)国家水运主通道、省内内河干线航道作用,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分段施策,因势利导,改善和提升水体质量和联通循环能力。多措并举优化水资源配置。依托自然水系、调蓄工程、人工水系等,改善大运河及周边河湖水利联系,加强河道保护,统筹实现大运河的生态、防洪、供水、文化、景观、航运等多种功能。根据重要河湖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要求,将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不断改善黄河及南水北调、南四湖等沿线河湖健康状况。以本地水资源、城镇再生水等为主,以南水北调、引黄济湖、引汶调水等工程调水为适当补充,协调好上下游、干支流关系,保持大运河主河道及沿线主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稳妥推进适宜河段通水通航。按照遗产保护相关要求,配合国家黄河以北段复航论证和规划,研究论证黄河以北段全线复航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技术经济性。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设,以聊城、德州段为重点,科学实施必要的航道疏浚、边坡护岸处理、碍航设施改造等,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用水,稳妥推进适宜河段通航,优先实现旅游通航。优化提升黄河以南段航道条件。稳妥推动实现黄河至济宁段通水通航。对济宁以南至江苏省界段,立足既有航道条件,以供水、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提升南水北调东线输水能力,加快推进济宁至徐州段航道三级升二级工程、湖西航道工程、韩庄和万年闸复线船闸工程、梁济运河梁山至邓楼船闸段复航工程,适时实施台儿庄和微山三线船闸工程,提升标准化、网络化航道建设水平,建成国内领先的内河高等级航道。进一步完善提升泉河、上级湖湖西、洙水河、新万福河、老万福河、白马河等支线航道,形成与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
(三)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
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根据河湖功能定位,制定差别化的岸线资源利用方案,优化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支撑大运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优化自然岸线格局。统筹沿线港口发展、工业生产、水利利用、环境资源、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做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大运河利用段岸线管护提升保护工作。加强用途管制,岸线开发利用要严格落实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要求。严防沿岸工业和地产项目过度开发,依法取缔不符合要求的产业、设施,合理安排港口、取排水口等。支持济宁微山湖、台儿庄古城至滕州滨湖红荷湿地开展国家岸线开发利用试验区建设,提升沿岸文化旅游、港航物流、临港产业、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实施采砂坑回填整治,严厉打击河道和湖泊非法采砂。更多资讯手机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s/342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