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日报
早年在乡间,一进入腊月就常听人们说:进了腊月就是年。我觉得应该是过了腊八才是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随着街巷里飘散着的腊八粥的香味,才算是真正有了点年味儿。过了腊八之后,过年的第二个节点就是腊月二十三,人们也叫它小年。我从记事后就会说一句童谣:“二十三,啃糖盘,再过七天就是年。”这天是民俗中送灶神的日子。天刚过午,奶奶就忙活开了。她先剥一棵秫秸,扎一个马,然后又拿来香箔、黄纸和灶糖,最后才从灶台边把灶王爷画像从墙上请下来,并且嘴里还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吉祥话。奶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我只是不错眼珠地盯着盘子里的灶糖,巴不得仪式快快结束,我好能吃那些灶糖。腊月二十三,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洒扫庭院、打扫屋子。在我家这活通常是属于男劳力的,因而非我爹莫属。爹在打扫卫生之前,如果下过雪,院子的地上还湿着,爹就会先到河滩挑来沙子,撒在大门外的街上和院子的地上,这样地面不仅像人刚刮过的脸一样干净,而且人在上面走再也不用踏泥了。当爹做这些活的时候,中间会歇一会儿,掏出烟锅吸一袋。我看得出来,他这会儿表现出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好像一年就等着这一天。“过了二十三,一天快一天。”这时人们忙年的劲头也铆得更足了,年味也渐渐浓了起来。早动手的人家已磨好了面,又正忙着烙煎饼。接下来就是赶年集了,看看家里还缺少什么,都要在最后的年集上置办齐全。说着,到了腊月二十八九,也该酥菜、炸果子、炒花生或者剁馅子了。那两天如果你从街巷里走,准能闻到从空中弥漫开来的酥菜的香味,准能听见剁馅子的案板声。这味道和声响美啊,这不就是人们辛苦一年所期盼的吗?眨眼便到了除夕。著名作家冯骥才说:“除夕才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这天人们要忙的事情还挺多,因为忒忙,不论农历有没有三十,很多人都会用“忙得跟没三十似的”来形容忙。先要贴对联和年画。我家贴对联一般比较早,有时吃过早饭娘就打好了浆子,常常是别人家都还没贴我家就贴完了。爹说早贴好呀,显得喜兴。那时还不兴印刷的对联,家家都是请村里的先生写。不过在我上中学时,有两年我家的对联就是爹让我写的。还有一年过年,家里没贴门神和年画,爹到村供销社买了一副印刷的四条屏花鸟画,挂在了堂屋正墙上。挂了很长时间我才发现,原来两张四条屏,竟然是一样的。除夕守岁,古已有之。我曾读过几首古人的守岁诗,至今还记得两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当夜幕降临,整个村庄都会沉浸在一种暖暖的温馨的年的氛围之中。偶尔从夜空中传来时断时续的鞭炮声,会打破夜晚短暂的静谧和宁静。男人们最先守候在火盆边,红红的木炭火映得脸庞通红。女人们是最后来到火盆边的,因为她们得先包完饺子并准备好初一要用的东西,这也是她们一天里难得的片刻休闲。年初一早上,奶奶和娘还要主持各种的仪式。然后,爹负责把鞭炮点着。响声震得人耳朵疼。初一的重头戏便是大拜年。当我准备到长辈家拜年,走到大门口时才发现,大门后面的地上撒了一地芝麻杆子。小时候不知道是啥意思,生性懒语的我也从未向家里的大人问起过,直到长大后才知道是为了避邪,而且,这芝麻杆子寓意着乡亲们的日子会一年比一年好,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除此之外,过年大门上还要插松枝,香台子后面要插青竹。其意不言自明,就是为家人祈福,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健健康康,像青松翠竹那样四季常青。拜年的时候,如果你到谁家拜年,看到人家大门还没开,就证明这家人还没有完成自家初一的年节仪式,就不能进去打扰,得过一会子再来。开门晚的人家,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多是因为这家上年有老人去世,因为儿子要守孝三年,不仅不能外出拜年,初一的自家仪式也不能过早。男人们拜年多集中在早上刚起床时,而女人们拜年则会是早饭后。男人们拜年,在街上如遇到其他拜年的人,双方都会抱拳,说声“见面发财”。同时,拜年还有一个说道,就是两个人之前结过矛盾,如有和解的意愿,就会趁拜年向对方示好,主动向对方抱拳,并说一声:“见面发财”,再到对方家里给老人磕个头,矛盾就算是化解了。因此,有一种说法,就是矛盾不能过年,如果过年都没解决,那矛盾就会演变成仇恨了。在拜年时,人们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s/342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