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滕州市 > 滕州市美食 > 滕州市木石镇有个目夷国
当前位置: 滕州市 > 滕州市美食 > 滕州市木石镇有个目夷国
滕州天气预报
11月15号周日03~09℃雨
11月16号周一04~09℃雨
让空闲更有意义尽在发现滕州推荐给身边的人
可知目夷国为子姓,与殷商同宗,商朝时便已立国。作为商王室的同宗国,目夷国在周武王克商后被侥幸保存了下来,与同为商朝后裔的宋国一起成为周朝诸侯,安安稳稳度过了整个西周。《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目夷国是一个被夹于鲁国、邾国之间的子爵小国,在今山东滕州东南木石镇一带,该地方曾出土目夷国的铜戈,证明确实为古目夷国故地,其国人称目夷氏,也叫墨夷氏。
春秋初期,周宣王之际,邾国君邾武公夷父颜封起次子邾友父至商代兒国旧地,重新立曹姓兒国,即郳国,或因自封,同宗国邾国一样,郳国也没有被周王册封为任何爵位,及至四世或五世郳犁来时,随正在称霸的齐桓公勤王时才被册封个末等子爵。夷父颜因干涉鲁国内政为鲁人所陷,被周宣王杀死,夷父颜之弟叔术执政。后来叔术让位其侄夏父,自己至滥邑立滥国。根据《公羊传》等史籍记载,叔术与其子旴的滥国疆域占原邾国的五分之一面积。旧目夷国地,即今木石镇全境皆为其所有,且也已成为滥国的一个城邑。年5月,枣庄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枣庄市峄城区徐楼村的两座东周墓铜鼎銘:?“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貂、绍)乍(作)(滥)叔子鼎,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宋公,笔者推断即宋文公(前年—前年),子鲍革,或子鲍,子为商宋之姓。康熙字典:“鲍,一同鞄。《周礼·冬官考工记》攻皮之工,函,鲍。《注》鲍,或书为鞄。”而鞄,古指制皮革的工人。貂,皮毛为尤,属皮革上乘。宋文公鲍革,即铭文中的宋公貂,或作宋公绍。宋文公是宋成公之子,宋昭公庶弟,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四任国君,他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很欣赏他,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于前年被拥立为宋国君主。或因与鲁结盟之嫌,宋文公曾派兵包围曹国,攻打滕国。公元前年,宋文公去世,其子宋共公继位。
这个东周古墓位于枣庄峄城区政府驻地以西,距徐楼和国道约米处。土铜鼎的铭文,证明了在宋文公之际滥国的疆域向南达到驿城区驻地附近,即驿城区中部与北部,枣庄市市中区西部,从木石镇向东方、羊庄镇向南这一个条形地带,全是滥国的疆域。其疆域在北部、东北与东南境皆与小邾接壤。
虽为叔术之国与采邑之域,在形式上还相当于邾国地,所以在鲁襄公四年(前年),发生的“狐骀之战”的背景就是邾人、莒人侵鄫,鲁师来救。鲁师自鲁都曲阜穿越邹东凤凰岭、黄约山与雨山之间山沟。此山沟是鲁人南下的必经之道,黄约山东麓有军事要塞“黄约城”,即是鲁国为保护和警戒这个通道而筑。鲁师再向南经莲青山东麓,赶至目夷山东麓,却被邾人狙击而吃了败仗。打仗的位置大致是木石镇北部大山谷里,即目夷山东,独山与向阳山之间及向阳山与湖山之间的两个狭隘地带内。
今有学者说,故目夷国地属小邾国,滥与小邾疆域犬牙参差,后世难辨。但有史料记载,孤山在汉昌虑县境内,孤山又属于今木石境内,而昌虑县恰是故滥国地,目夷邑属滥国无疑。
宋国是公元前年武王灭商后,本着“兴灭国,继绝世”的原则封纣王之庶弟微子启所立,至公元前年失国,宋国历经年的沧桑岁月中,宋氏世族繁衍不息不,限于当时“五世而斩”与“七世之宗”的封建宗法制度,能够真正传承宋氏衣钵的也仅有国公直系五代以内的宋氏子孙,五代以外的宋氏子孙则多改为其他姓氏,而成为宋氏大宗的小宗。由宋氏派生出的氏族约有五十多个(包括与宋氏或宋国相关的姓氏)。《史记·殷本纪》载:“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於书诗。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汉代王符所撰《潜夫论笺校正·卷九·志氏姓》记载的子姓之氏有孔氏、目夷氏、祝其氏、司马氏、韩献氏、皇甫氏、华氏、鱼氏、鸠夷氏、臧氏、虺氏、黑氏、向氏”等五十一个。另外还详见《元和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资料。《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载:“目夷氏,子姓,宋公子之后也。目夷,字子鱼,又有鱼氏、鱼孙氏,皆所以别族。”《通志·氏族略》载:“墨台氏,子姓,后改为墨氏。”
《史记》称殷商系统的宗族中来、空桐、稚、北、目夷等诸氏,这都是“以国为姓”,即证明了“目夷氏”确实是以“目夷国”得氏的,商人或宋人是谁分封到目夷国内得氏的?是宋国的贤相司马子鱼。目夷国或目夷氏地在先,封于司马子鱼于该地为食邑为后才得氏的,而非相反。
还有滕州市莲青山东北6公里,漷河东岸有古祝其城,两周时为邾国的属邑,汉代为合乡县的乡邑,《风俗演义》(由《通志·氏族略》辑出)载“祝其氏。宋戴公之子公子祝其为大司寇,因氏焉。”宋戴公的公子封到祝其邑,得祝其氏。
宋国主要把公族分封到宋国境内,因食邑或说采邑而得氏。那么为何还要把部分公族分封到当时其他邻国境内呢?这与宋国的野心有关。
春秋之际,宋国尽管都在商丘,但其疆域异常广阔,东达泗水沿岸,与鲁、与邾、与薛、与滕接壤,或者临近,以为房、心之分野之地,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宋国人善于经商,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文化繁荣昌盛首先表现在城市的发展。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宋国第二十任君主宋襄公(前年—前年),在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子鱼为相,行“东宫图治”。由宫廷智囊集团的核心人物有子鱼、弦高、华椒和乐祁四人相助,以至于宋襄公雄心勃勃,是继承齐桓公霸业的春秋五霸之一。前年齐桓公病逝,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僖公二十二年(前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之战(今河南柘城西北),当时楚兵强大,大司马子鱼劝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时截杀之,此时襄公却大讲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当楚军上岸时,子鱼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阵列尚未成形时袭杀之,襄公再拒绝。结果宋师大败,襄公被射中了大腿,其子宋成公王臣继位,宋国的霸业就告一个段落。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受创。宋景公时期灭曹国,国力渐盛。战国时期,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改革,宋国再次强盛起来,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以至于在公元前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共同瓜分宋国领土。
宋襄公的庶兄大司马子鱼,封采邑于滥国的目夷邑的时间应是在宋襄公称霸之际。滥为一介较为弱小的国家,在春秋之际没有任何话语权,尽管有宗国邾国相护,然邾国那个时候也惧怕宋国三分,因此宋襄公强制性的把滥国目夷邑封为司马子鱼。叔术后裔,黑肱先人的某位滥君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任滥邑为宋国的飞地,大司马子鱼与其后裔也因此得目夷之氏。
目夷君子鱼卒后,葬于宋国东境的微山上。夷墓位于微山东峰,墓前立一石碑,乃宋神宗熙宁五年(年)徐州知州傅尧俞所立,正面阴刻有篆文:“宋贤目夷君墓”。微山中峰有目夷子鱼的先祖微子启的墓葬,西峰有汉丞相留侯张良墓,因此微山三墓世称“三贤墓”,皆以贤良闻名。
?
三安上遗址,或是某位目夷君的墓葬
年新版《滕县志》记载“年春,滕县城东安上村村民陈士发在培崖子时,挖掘出钟、鼎等14件周代文物,后经考古队运往济南图书馆。是年,山东考古队在安上村谷堆顶,发掘周代墓葬,有陶器、鬲、墩等9件名贵文物出土,有铭文,上书“世世子孙永保用”等字。10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与山东古迹研究会联合对滕县安上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民国年间版《续滕县志卷五金石录》载有民国二十二年(年)安上村出土古器图。并附文:民国二十二年春,城东南三十五里安上村农掘地得古彝器十四,事记:鼎二、鬲四、簋四、盘一,均有铭;壶一、罍一均无铭。除一簋盖为高延柳所得外,余均藏山东省立图书馆。有器物铭文为:“邾义伯鼎”2件,相同的铭文二十二字:“邾义伯作嬴尊鼎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寺伯鼎”3件,除一器铭泐未录,其余铭字皆八:“寺伯作匚仲姬羞鬲”。“孟弼父簋”2件,器盖各十六字,铭文相同:“孟弼父作宝器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孟弼父作幻伯簋”2件,器盖字数同,一为二十字“孟弼父作幻伯匚媵簋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一为十八字“孟弼父作幻伯媵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据传,铭文带有“邾”字。这个崖子和谷堆顶或许就是我们所苦苦寻觅的某位“目夷邑君”的墓葬,那个“邾”字青铜器或是小邾君的馈赠陪葬品之物。再加上铭文的“虖佁丘君戈”、“虖佁丘君盘”等文物,那么仙源城、虖佁丘、虖佁城、目夷城、目夷国、木石......在文物铭文证据上,便证明了绝对就是同一个地方!
年6、7月间,枣庄市博物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对山亭区东江村春秋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终于发现了小邾子颜友陵墓及其亲属的墓葬。在一号被盗墓中出土了残剩的一件造型独特的水滴状液体盛器青铜瓶式酒壶,上面清晰的铭文“霝父君父”,“霝”古同“零”,又古同“灵”,在此是“灵”当恰。“灵父君父瓶”,作器者是“灵父君父”,“灵父”就是“灵父丘”,也即省称“灵丘”。《管子·小匡》“(齐桓公)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诸侯也。”《国语齐语》有相近记载,只是“灵父丘”作“领釜丘”。可见不仅战国时才始见原滕县“灵丘”地的记载,而且在在春秋时代就有了“灵丘”。“灵丘”在春秋时代为小邾国的属地,上属的“小邾君”殡葬时,“灵丘君”要给他作器陪葬的。
四“仙源城”或许是目夷邑
明清《滕县志古迹志》载:“仙源城,在[滕县]东南峭村。《通志》云‘文王第四子所封之国。’未详。”“仙源”很可能不是一个以此作名的古国,所以民国年间版的《续滕县志》还补充载“查遍史载,未尝有‘仙源国’。”
笔者年秋,为寻找该古城曾采访西峭村的宋士珍和宋广泉两位先生,他们对此略有所知,说在西峭村和(北)张庄村之间,即东峭村西,虎山水库西北侧,有一片高阜地带,地里多出古代的陶器瓦片,有的地方还很集中。在河道西侧附近,曾挖掘出大概就是“散水”的古建筑遗迹,“散水”为排列很平整,压砸很结实的碎石块、鹅卵石,围绕建筑所铺成的,用于承接房屋落水冲击,并起到散水的作用。这个地方就是年安上遗址考古地附近。
文王第四子即是周公旦,被武王封于奄国旧地曲阜,自未就国,而子伯禽就国为鲁。显然“仙源城”不是周公所封之国。尽管没有同名之国,但是有古城却可能是事实,在这样的峡谷之地,这个古城应该就是古目夷国都城,或者说是目夷邑城。
近些年曾在木石镇化石沟村旧寨发现有寨门额石匾,铭刻“目夷永固”,还有碑文刻有“蚕目绵延”等字,皆是近百年余许所为。化石沟土寨,是咸丰同治年间为避南匪(太平天国军)、东南棍匪(幅军)及其他响马残匪骚扰,乡人响应朝廷号召,成立团练自保自助,同时大兴建寨时所建,而目夷之名,目夷之地,古籍县志早有记载,清末乡人所书所刻,显然知晓。
目夷氏或许本为蚕目氏,有山名为证,在木石镇境内西侧,孤山之北,有一独山形如倒釜,志载其名为“蚕母山”。“蚕母山”或许为“蚕目山”讹称,目夷国可能本名为蚕目夷国,或者蚕目国。夷是东夷部落的统称,即东方擅长射箭狩猎的东方人。上古时代的目夷氏人,善植桑养蚕,以蚕神为崇拜,以蚕目形状为族徽不无可能,蚕目山以氏族名而得名。
蜀人的祖先为蚕丛,并不是当地人,而是上古时期从外地入川的其他部落人。《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李白在《蜀道难》中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开国何代不清楚。《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蚕丛何许人也?传说他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蚕丛氏实际上就是一个部落名,头领就叫做蚕丛。又传说在蚕丛的时代在西周末与东周初。
笔者推测认为蚕丛氏可能就是在春秋初期,经过险要的蜀道,土族目夷氏迁移到蜀地的一支人。这个时候,历史古老的蚕目氏族人却面临着北方邾人的侵占与蚕食土地,同时又受滥君的统治和压迫,部分贵族不甘屈辱随着国君千里奔波迁徙到了蜀地,建立了新的国家,并在今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附近建造了新的都城,即“瞿上城”。蚕目氏人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了蚕丛氏。
五墨子是目夷君后裔,鲁国目夷邑人
目夷虽是庶子,但不是嫡长子,故无缘太子之位。《左传》载宋桓公三十年(鲁僖公八年,公元前年)冬天,宋桓公患重病,太子兹甫再三请求让庶兄目夷作为君位继承人,说:“目夷年长而且仁爱,君主应该立他为国君。”宋桓公就下令让目夷继位。目夷推辞说;“能够把国家辞让给别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仁爱吗?下臣不如他!而且臣下不符合立君的顺序。”于是目夷就退出去。(而《史记》则记载,太子兹甫请求让位给目夷,宋桓公称许太子兹甫的兄弟情义,但终不允许他让位。)前年,宋桓公病逝,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即位后,目夷担任左师,处理朝政大事,宋国由此安定太平。前年,宋襄公不听目夷劝谏,以小国身份召开诸侯盟会,结果遭楚国擒获,后得以释放回国。前年,泓水之战,宋败后,目夷的事迹便消失了。按宋襄公的生平推断,目夷子鱼的生卒大致在前年-前年之间左右。在前年左右,采邑仍在滥国境内。
目夷君的逝后一百余年,在他的后裔中,有一位伟大的墨家创始人墨翟出世了,墨子出生的时候,目夷邑已成为鲁国的属邑。
平民圣人墨子为鲁人是确凿无疑,绝大多数学者推断墨子是战国前期至中期人,生卒约在前年至前年之间。《左传》载:“昭公三十一年(前年),黑肱以滥来奔”。说明邾黑肱(得滥氏,后或衍为篮、蓝)以滥国投奔鲁国,就是把滥国的土地给了鲁国,其中的目夷邑也一同归鲁。也就是说,在墨子出生之前,出生地目夷邑已在鲁国境内,所以墨子是鲁国人无疑。
我根据史籍记载与得氏规律,推断目夷君因目夷邑得氏。根据历史地理的沿革,推断滥邑在春秋后期属于鲁国等问题。
曾有一些著名的学者根据墨子行踪与成就,推断墨子是鲁国人,则是另一种推理方法,卓有成就者,如东汉学者高诱,清代学者孙诒让,近代学者姜宝昌、张知寒等教授。
最早提岀鲁人说的是东汉末年高诱注《吕氏春秋·慎大览》时说:“墨子名翟,鲁人也。著书七十篇,以墨道闻也。”清考据学家毕沅《墨子·序》就此断言,谓“高诱注《吕氏春秋》以为鲁人,则是楚鲁人,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楚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这里毕沅误读高诱注。
山东大学教授、研究《墨经》的权威学者姜宝昌细读《吕氏春秋》及高诱注,终于寻得毕沅误读高诱注之证据,于是从正论高诱篇中自己有解,反证高诱下注通例考察,旁证《墨子》用词所含之信息等三方面写成《从吕氏春秋高诱注论到墨子为东鲁人而非西鲁人》一文纠正了毕说之谬。清代孙诒让作《墨子闲诂》,在附文《墨子传略》中,也提出墨子是鲁国人。其主要依据为:《墨子·贵义》“墨子自鲁即齐”,《墨子·问鲁》“以迎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等语,证明墨子为鲁国人。著名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滥邑后来归属魯国。其依据有: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墨子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生活习惯和科学成就与此密切相关。该学说现得到绝大多数墨学研究者的认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s/342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