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

城事滕国存故城滕州人要知道的滕国


???????

滕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姜屯镇姜屯镇滕城文公台。滕州市隶属枣庄市,在山东省南部,北接邹城,西临微山湖,县境内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比较著名的有:新石器时代的北辛遗址、岗上遗址,商周时期的前掌大遗址,薛国故城遗址,滕国故城遗址,庄里西遗址等等,土地肥沃,荆河自城东北流向西南,又有支流小荆河,故城就坐落在两河交汇处,兼有灌溉之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加之这一带地区的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虽然滕国国家弱小,却经历余年,堪称治理小国之典范。 

滕国之封,《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索隐》:“滕不知本封,盖轩辕氏子有滕姓,是其祖也。后周封文王子错叔绣于滕”。文献记载不详,只知滕为黄帝之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周文王的儿子名叫错叔绣的封在滕,建立了滕国。据清人于鬯《战国策年表》、周慎靓王三年(前年),滕国为宋所灭。周赧王二十九年(前年),齐国又灭了宋国,滕地归齐,后又归楚。秦朝时设置滕县,汉朝改为公邱,晋亦因袭此名,刘宋南朝时废。后县名迭更,县治东迁,古城荒芜后渐成村落。

滕国故城保存情况比较完好,清道光时修篆的《滕县志·古迹考》载:古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证明当时城墙形状尚可大约见到,直到今日,城墙残迹仍然依稀可寻。外城略呈长方形,东西略宽,在外城西墙南端,尚存有堑壕,当为昔日护城河之一段。内城,亦即子城在外城中央位置,亦呈长方形。由于近百年来,村落居民抵御兵、水之患,在原城基上筑土建墙,使整个子城保存较好,高出地面2米~3米。子城内还有多处遗迹,东北有高台,俗称文公台,传为滕国国君宫殿所在,台下有水池,名为“灵沼”。子城外东南角亦有一高台,相传即“上宫遗址”。年春,在滕国故城遗址东南部进行过局部的钻探,共探明周代墓葬座、车马坑1座,证明此处可能是滕国国君的墓地,然而,由于没有进行考古的发掘,上述的诸多推测都需要日后的考古发掘去证实,还无法作为定论。

在滕国故城的遗存中,以“上宫遗址”较为著名,因为它与我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孟子(约前-约前)关系密切。战国早期,滕国的国君滕文公姬宏目睹诸雄并起、兼并日益加剧的困难局面,立志发愤图强,谋求国家强盛的方法,他遂在城内修建上宫,将儒家领袖、亚圣孟子请到宫内,求教治国方略《孟子·滕文公》“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大体意思是说,决定这种亲齐亲楚的策略不是我能做到的,不得已,则有一个办法,把池(即护城河)凿好,把城筑好,团结人民坚守着,人民尽死力捍卫,不逃跑,这样做也可以成功,孟子并非不能为其出谋划策,然而,他的思想强调的是更深层次,就是只要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安居乐业,愿意归附,即使是小国,人家也不敢小看你,大国更不会来欺负你,这才是治理国家的上策。

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还有很多,都记录在《孟子》一书中,滕国之所以能够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存在多年,虽然有大国均衡的外在原因,其治理国家、团结人民的内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到了战国中期以后,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随着“战国七雄”争霸局面的结束,滕国灭亡后的90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滕国作为一个小国,亦曾谱写了山东古国史的一页,古道西风,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村落、河流乃至时间,定格在三千年前的一座古城,探寻着什么是记忆,什么是繁华,什么是永恒……

遗址中还有一幢文公楼,历史久远,是滕国故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公元前年,滕文公继位为国君,建文公楼。后为战火所毁,明代正德三年(年)修建真武庙,十年浩劫时遭严重破坏。年滕州市政府拨专款重修,历时一年竣工,年又再一次进行了维修建设。新建的滕文公楼,主楼坐北朝南,建在原来的七米高的灵台石基上。文化楼内有三座铜像,中间的是滕文公,左边是滕文公的太师然友,然友两次去现在的邹城拜见孟子,求教治国方略,被人们称作“使世子名闻诸侯者,然友之力也”。右边的是毕战,滕国人,滕文公的左相。滕文公派他问孟子井田之事,是滕文公行仁政的功臣。

国事家事天下事滕州事









































白癜风的病因
白殿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zy/34136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