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段由“敬沧浪”联想起的与“敬沧浪”关系不大的沧浪渊的故事
在山东省枣庄地区滕州市和山亭区,各有一个“沧浪渊”,其分别为《滕县志》和《峄县志》所记载。
滕州沧浪渊:
为滕州市东沙河镇,故漷河畔的“沧浪渊”,据史料记载,及漷河形成的情况可知,滕州“沧浪渊”,就是原漷河主流与明河,及其其他小支流的交汇处,即在今东沙河镇驻地党村北,西小宫村前之间,漷河的拐角处。
小宫大桥的西南面,河面相当宽阔,即为滕州沧浪渊。
漷河畔的沧浪渊,旧时,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渊潴,时有地下泉水在此汩汩涌出,无论天气多么干旱,河流断水,而这个渊潴从来都不干涸。至今这里仍然是又深又宽的河道处。沧浪渊的南岸,旧时有龙王庙,盖是唐代时建,为了祭祀镇水的龙王。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时被破坏殆尽。
明万历十三年和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山川志》皆载“滕南十五里曰漷水,......,由青龙山东南,至宝峰山、马山,迳石沟入焉。西至梁上村,折而南过沧浪渊,纳明河水,明河出自马山前,绕娄山,过灵丘城,至沧浪渊焉。南至仓沟,折而西过沙河店,至黄坝,稍北转赵沟同为漷河西会南梁水入漕。”《滕县志祠祀志》又载“龙王庙,有五,一在南梁水上源;一在沧浪渊,即明河下流入漷河者,...。”
今邹城市的凤凰山为漷河的发源地,而另外一条河,即滕州市东南半围的城河古称为南梁水,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最古老的名字是“涓涓水”,因南梁水发源于荆泉,后来又演变为“荆沟河”、“荆河”,年定名“城河”。清乾隆十二年(年),山洪暴发,漷河水暴涨,在今前坞沟村南,冲入人工渠道,决口而改道,冲进荆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漷水夺荆”,从此漷河的上游变为荆河的上游。
漷河古道前、后梁村东老河道逐渐被废弃,而现今的漷河,是发源于山亭区水泉镇长城一带的河流小郭河为主流。从山亭区桑村入境的小郭河亦叫明河,古为三国五邑中的陡城(战国时齐国邑城灵邱)的护城河,从东沙河镇的小宫山村东入滕州,在荆河下游相汇流入微山湖。现在的郭河即明河。
山亭区沧浪渊:
山亭区凫城乡王山西麓沧浪渊,向南曲曲转转历经许多山谷,最后直达旧峄县城西“孺子桥”,向南再入漕运河。据说,这个沧浪渊还是孔子听孺子的“沧浪之歌”处,但史据不确。沧学研究者认为孔子闻沧浪歌应是楚地均州,但历史依据不确切,他老人家跑那么远去洗脚?也有史料记载是山东省枣庄市的两处“沧浪渊”。离曲阜百公里,挺顺路。孔夫子到底在哪里听到“孺子之歌”的:
传“沧浪之水”著于书志者有五:一在于鲁之峄县;其四则皆在楚地。还有不少学者考证认为《孟子》所引“沧浪”有三地,一指汉水别流,在荆州,或指夏水;第二认为“沧浪”为地名,在均县或者武当县一带;第三认为沧浪即是汉水本身,均不在峄县境内的偏山僻坳之中。另外滕州市东沙河村北的漷河故道还有另一处“沧浪渊”故址,被明、清《滕县志》所记载。
山亭区凫城乡王湾村沧浪渊北还有"霖泽庙,又称“苍郎庙”。供奉“苍老爷”“苍奶奶”。沧浪渊周边环境优美,古迹从多,地质奇特,每年三月三有庙会。联想到夹谷山会盟,孔子他老人家来过这里?
至圣孔子到底是在哪儿的“沧浪渊”听到孺子之歌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了。
尽管目前史学界对“沧浪渊”地理位置尚无定论,但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孺子之歌时至今日依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的孔子之敦敦教诲依然深深的铭记于我们的心中。
《孟子离娄上》载,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是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心安理得,从别人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家破国亡的事当作乐趣。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议,那怎么会有国亡家破的事发生呢?从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啊!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空谷幽蘭美篇整理)
“敬沧浪”,是流传于滕州乡村间的一种古老祭祀活动。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这个传统了,年轻人更是都没有见过何为“敬沧浪”。日前,小编的老朋友滕州城事偶得几张拍摄于年滕州南沙河镇仓沟村的珍贵的“敬沧浪”老照片,分享给读者,让我们也共同了解一下滕州这项古老的传统民俗。
“敬沧浪”,拍摄于年南沙河镇仓沟村
在民间传说中,“沧浪”是西北方主冰雹的天神。据说,主雹的天神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分别称作“大郎老爷”、“二郎老爷”等等。人们普遍以为他们是善神,一一雹灾有因,一一“庄户老头不行善,隔一段砸一段”。
敬沧浪的祭祀,主要流行于滕州东南、东部一带乡村。一般在夏初举行,具体日期由香火社主持人选定。村无论大小,通常一村一社,村里所有家庭几乎都在社。社事由村中有威望的老头主持。
祭祀地点,一般选择在村中宽敞的空闲地。神棚座北朝南,常用木棒和林秸箔搭成。棚前有副对联:“敬香酒人心无二,去冰雹上神有灵。”横披:“信神则在;心诚则灵”。神棚中央供有红纸写下的神牌,左是“上帝老爷之神位”,右为“沧浪老爷之神位”。案上,摆有果供、香烛,两侧各置一把座椅。神棚右侧,安有“地母娘娘之神位”,前面设小几,虽有果供香烛,没有座席。祭祀主要的供品,是一口公猪,如逢灾年,也可以公鸡代猪行祭。无论香烛、供品丰否,须由男子操持整治,否则,不洁,有辱神灵。
“敬沧浪”,朗读祷文,拍摄于年南沙河镇仓沟村
中午,主祭人先行送香点烛奠酒叩头,尔后宣布开始。村民脱帽整衣,庄重地跪在棚前。辅祭人站立棚下宣读祭文,祈祷赐福:“xx年,xx村人民,谨以香烛纸码果供之仪,敢昭告于雹冰之神。曰:民为邦本,食为民天,休征感召,阴阳无愈,三时不害,乃以有年。愚民无知,每干神怒,不散和风,不坠甘露。电伯雨师,忽反其故,霎上凄上,谁不惊怖?于焉决气积而为雹冰,随风下猛于炮,金亦能销,石亦能砾,知乃柔苗,岂不残剥?是名硬雨,电掣雷飞,伤我田稼,于焉斯饥,伤我畦麻,不得为衣。田间作苦,为之嘘烯。虽然阴凝见日即消,摧折之余,已无良苗,何以南亩?是镶是?,所望上帝,雨顺风调。方今初夏,二麦盈坡,青上麟亩,并成嘉禾。曾孙有庆,农夫讴歌。苟或降灾,如彼苍何。伏维有神,司电太虚。名则白雨,形则半珠,三出成实,造化权舆。或降之罚,雷送风驱。今我有众,敢共乞灵,太空息威,冷雹蕴形,麦成其实,苗长其春。凡赐厚福,待之冥上。况今圣上天子,当阳太和,翔给雹忍为殃?谨具宝马,敬供酒浆,涤虑输诚,虔告上苍。伏维敢告,人民百拜。”
公祭之后杀福猪,拍摄于年南沙河镇仓沟村
祈福之后,一人端起酒壶,向捆放在棚前的公猪耳朵里浇酒,如果它猛得摆头,则以为神已享祭,允以赐福。主祭人一声“神领了!”全场雀跃,鞭炮齐鸣。主祭人奠酒、奠茶、发纸叩头,祭祀至此结束。假若猪不摆头,则认为神灵不享所祭,人们则要继续跪拜。主祭人就要检查有无违礼之处,反复祈祷,直至“神领”为止。
往昔,夏季丰收之后,香火社往往还要荐新报赛,搭台请戏,村民们连日欢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zy/342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