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短文学》孙延宜(山东):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天,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讲述了她亲眼看到的一件事:她上街时,听见有人在凄凄惨惨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见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身旁一辆马车上,有位将军模样的人紧锁着浓眉。那将军对家丁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家丁便从妇女怀里强行夺走了孩子。那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妇女肝肠寸断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随着一声鞭响,马车带着哭喊妈妈的两个孩子远去了,那妇女边追边喊,最后哭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里。老保姆和几个路上的好心人赶紧上前搀扶起妇女来。经过询问才知道,马车里是她当大将军的丈夫,新近因破敌有功,得到朝廷赏赐的二百万钱,于是在洛阳新娶了一个妙龄歌女,而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夺走了她的两个孩子。
于是,他根据这一活生生的事实,速写成了《母别子》一首诗。写完后,他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人听不明白它的意思,那么写了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且读给你听听。”说罢,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边听一边点头,竟然全听懂了,他这才定下稿来。
这位写诗的人就是素有诗王、诗魔之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诗作,他在《白氏集后记》中说,自己的诗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诗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诗人中,他诗作的数量可谓名列前茅了。白居易青年时代家境贫寒,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以,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们乐于接受。据说,他的新诗大都像上述所说的那样,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每每老妇人点头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来;若老妇人摇头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理解了方才罢休。为此,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老妪能解”的成语。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千年后的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竟也说过类似的话,但他所说的对象不是诗,而是指物理。他说:一个人只有把物理讲得连一个女仆都能听懂,才算是自己真正弄明白了。这是近日我在《教苑生香——精彩绽放的滕州一中》一书中读到的。引用这句话的是年由滕州一中考入北京大学的张良宇小学弟。
张良宇同学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告诫学弟学妹们,要积极帮助同学解答问题,主动和身边的同学交流学习上的想法。我们在学习中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明明觉得这道题自己会了,但当别人问时却讲不出来,讲不好。这其实还是说明自己对题目或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到位。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多想想卢瑟福所说的那句话了。因为帮助身边的同学解答疑问,受益的不只是提问者,更是作为解答者的我们,即跟同学交流学习上的想法,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反之,因为与别人的竞争而拒绝交流,就绝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了。更何况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我们不仅能收获学习上的进步,还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张良宇同学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这里面或许应该有“老妪能解”的一份功劳吧。
愿“老妪能解”遍地开花,常开不败,善哉,善哉!
鹿茸切片的“学问”
曾有一老农到“胡庆余堂”买药,认为“鹿茸切片太久,容易返潮,希望人来买时现切较好。”掌柜见老人是个农夫而不屑一顾,胡雪岩却说:“老人家,您的批评我们虚心接受,这次的鹿茸我们不收钱。”从此,胡雪岩下令以后鹿茸不得事先切片。
在那个世纪更迭、战火纷纷的年代,无数金字招牌未能幸免于难,“胡庆余堂”却因为胡雪岩的谦虚诚恳传承至今。他虚心承认错误,不仅没有失掉药店的声誉,反而让他赢得了人们对“胡庆余堂”的信任。
西方谚语说:“恭维是盖着鲜花的深渊,批评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善意的批评或提醒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点,以便能逐步弥补和改掉它们。听惯了谀辞的人常常狂妄自大,只有虚心接受批评的人,才能改正缺点,提升自己。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批评犹如人生的黑金,以它独特的光芒,指引人们走向高处。
历史一再证明,成功时谦虚诚恳,才不会跌倒在自身的优势陷阱;辉煌时听得进意见,才能享受长久的掌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向胡雪岩学习,善于接受他人的批评,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地完善自我,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zhouzx.com/tzsms/3427155.html